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现在人们多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劳力、劳务、劳役。导致人们鄙夷劳动的根本原因是现实世界中异化劳动现象的大量存在。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之对抗的力量。异化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劳动才能成为一种快乐,潜藏在每个人身体内部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我们在劳动中生成,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被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尽管能够使人们找回与自然的亲近和友好,但毕竟不可能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自由概念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双重意蕴,不仅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批判的规范性构思。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劳动是实在的自由的实现中介,并将自由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个人自由的虚假性、片面性,强调真实的自由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批判维度,对于回击西方“自由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深切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 ,对现代技术世界进行了深刻批判。而要充分理解现代技术世界的非真理本质 ,就必须把握海氏对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路向 ,追索其内在理路 ,由此寻找存在之真理的真理性开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不可否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以自己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其理论相似性的背后存在思想的巨大差异。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其“思想的移居”,即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来领会存在的意义。只有深入二者的思想,才会看到他们对“存在”问题的不同诠释,才不会简单地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恩。马克思不是谁,马克思就是马克思,这是我们实现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当代对话并由此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所必须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芳 《北方论丛》2015,(5):121-124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7.
社会批判理论经历了从拜物教批判到工具理性批判的动态推演过程,其研究范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被批判的领域,而且促成了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的转轨。自主市场经济构成了拜物教批判的经验依据,马克思通过倒转国民经济学历史自然化的运思理路,解构了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结构,通过对资本经济体系不协调运行的病理学危机诊断,提供了社会总体从经济必然性统治下得到超越与解放的逻辑保证。随着自主市场的隐退,作为"被管理的世界"之否定性投射的工具理性批判,以"否定的辩证法"为拯救和批判的方法,对物化聚合体和同一性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颠覆。但是,工具理性批判终归是单维文化意识形态向度的"瓦解的逻辑",内含着无法自洽的逻辑悖谬。  相似文献   

8.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但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存在两种有着重大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二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出发点。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并将导致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遭到窒息。只有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辩证法真正克服了一切独断论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成为一种推动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力量,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才能得到彻底的彰显。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晚报》开了一个《燕山夜话》的专栏,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人民日报》社长、主编的邓拓,以马南部之名为这个专栏写杂文。其中有一篇《“批判”正解》,文章开头说,他的几个无话不谈的老朋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久前来看他,谈话中提到了那年头盛行不衰的思想/学术批判,主客双方各持一说,吵得脸红脖子粗,直到夜深也没吵清楚。邓拓认为,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于是继晷焚膏、挑灯夜战,以公开信的形式,阐述了他对“批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12.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的关系逻辑.从关系逻辑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就会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解释原则层次跃迁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辩证法的解释原则上看,康德的是先验关系原则,黑格尔的是范畴关系原则,费尔巴哈的是自然关系原则,马克思的是社会关系原则.其中,黑格尔辩证法是通过对康德辩证法的批判得到的,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则是分别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得到的不同结果.[关键词) 辩证法;关系逻辑;批判;颠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逻辑之中。近代哲学发展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集中于对宗教异化表现形式的揭露上,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重新以宗教批判作为前提和起点,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彻底清算了"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最终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了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历史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逻辑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命概念,海德格尔和当时占据主流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作论争,正是在揭露对于生命的各种流行的理解的不足之中,海德格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只是把生命看作是和各种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是确定的。海德格尔的生存概念的提出,是他对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的批判性结果。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表明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哲学批判在经历了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 ,再到文化批判的历程后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批判在批判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文化批判是对以往批判的抽象性的扬弃 ,是实现批判之实践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相似文献   

19.
陈自元 《江汉论坛》2006,1(5):12-16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前奏。从哲学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实践上,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对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