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现实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三农”问题中人的因素,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然而农民主体性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与此同时造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各种具体表现以及分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具体原因,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历史地确立了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既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 ,它也从质上决定了一切有关乡村社会变革的规划或措置 ,都只有在影响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前提下才有彻底实现的可能。为此 ,国家应纠正过去施政理念上的偏差 (包括当前的税费改革 ) ,树立农民的主体性理念 ,给农民以自由和权力 ,且使“农民怎样才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成为中央制定各项农村政策、制度和施政路径的一个首要出发点、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新《土地管理法》的内容表明,宅基地改革试点尚未达到最初的目标定位,各试点地区普遍存在措施保守的现象。继续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应当按照优化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消除一户多宅、违法占地等引发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因素,通过完善村庄规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结合农村人口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重塑我国宅基地权利结构,实现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市场化流转。宅基地改革必须保障进城定居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可借鉴当年承包地改革的经验,一次性解决宅基地分配问题,从而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繁荣。 相似文献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新农村,能否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风文明化、乡村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6.
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其主要收益性财产是土地、住房和村民共有的村级集体资产。但目前我国农村产权制度很不完善,产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对自己的财产不拥有完整的产权,农村产权市场缺失,城乡居民房产实行大小产权一房两策制度等,使得农民的资产未能充分发挥增收动力源的作用。因此,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以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农民参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大农民参与是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战略选择,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体利益、促进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价值互动以及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我国农村政策执行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一直处于势状态,扩大农民参与应从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商机制、意愿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以及组织参与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8.
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受非农化过程中利益的驱动,流转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以来,我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立足国情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改革背景下,农民住房转让纠纷的司法调整体现了对国家宅基地政策的实质援引。但因政策论据欠缺作为效力性强制规范的适格性、"规则型"政策难以对焦公共利益、"原则型"政策尚待强化论证性约束等因素,导致直接援引政策论据的裁判正当性不足。基于此,宅基地政策的司法适用应在比例原则的指引下,防止对农民住房财产权造成过度侵害甚至剥夺的效果,并与诚实信用、财产权自由处分、稳定占有秩序等他项法律原则实现体系性的贯通。而买卖关系向长期租赁关系的转换可成为化解司法裁判中宅基地政策与制定法间紧张关系的阶段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赵冬梅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43-46
教师的主体性在促进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功利性评价、教师知识结构失衡、科层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体精神缺失。构建高校教师主体性素养应从教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融、社会化与个性化共融、专业化与人性化共融等三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农民的有限主体性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受到主观认知因素、组织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构建与乡村振兴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唯有破除制约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构筑乡村情感共同体,加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政策嵌入,从而促进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制度分析是近年来被社会科学研究界广泛采用的分析范式。本文采用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分析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基础,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缺陷进行发掘,在此基础上就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下,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政府动员容易走向行政推动型土地流转,速度快,规模大,具有运动式色彩,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佳生产效率,基层政府也可能惹火上身。而市场调节诱发工商资本的逐利本能,与农民争利,容易产生非粮化、非农化行为,削弱农业发展的根基。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民呈现出主体性缺失的状况,表现在平等权受限、参与权不足、决策权虚化和创造性抑制等诸多方面。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规避土地流转的风险,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走向精细化。应建立国家、市场与农民的良性互构关系,国家还权于民,市场互利共赢,农民发展壮大,农民的内生利益需求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来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市场和农民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形成一个互构谐变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以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的兴起及之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基于特定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依靠特定农村治理和发展机制——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统筹和积累机制获得“第一桶金”孕育兴起,受益于特定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搞活政策而异军突起,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拓展发展空间而超越农村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农民主体性参与和农村社区性是乡镇企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乡镇企业在夹缝和歧视中发展乃至异军突起的内在因素。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农民主体性参与成就社队企业兴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以股权联结尤其是股份合作制激励农民主体性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韶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0):48-50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历史的发展是同一过程 ,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此同时 ,人的主体性也从对自然、神、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依附转向在他们面前的相对独立 ,从不明确到自由、自觉、创造性主体的真正形成。主体性是现代化的根本 ,现代化是主体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
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 ,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等制度衔接配套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得我国“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中心,是重中之重。湖南省农村30年改革发展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就是:农民增收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线。论文从总量、结构、阶段性、差异性和政策效果等角度回顾和分析了30年来湖南农民收入的演变和现状,得出转折点上湖南农民增收不容乐观,因为:中国经济大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粮食大省农民增产不增收,务工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农业基础薄弱,贫困面还很大。因此,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统筹城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市民化;深化农村市场改革,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财政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民主体性地位这个传统的话题被重新拾起,并付诸时代意义进行研究。农民主体性的缺失和乡村治理的困境频繁交替演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对农民进行“还权赋能”,在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