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国辉  杨彧 《南方论刊》2011,(1):80-81,79
本文从大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提出博物馆文化应该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结合的观点。总结出博物馆要素在室内公共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运用原则,以此促进博物馆文化资源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2.
宋厚鹏 《天府新论》2021,(6):134-141
伴随消费主义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形成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形态,而在这样一个“眼球经济”时代,博物馆也参与到了追逐新奇视觉资源的竞争中。基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视觉经验的多样化,当代博物馆既秉持着以实物之美来感染观众的做法,同时也试图用技术触动一种感官体验以刺激消费。鉴于普通大众构成了博物馆观看主体的绝大多数,因而技术所生成的体验型表征便逐渐成为博物馆十分注重的视觉模式。然而,批判地审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表征时常会因走向景观拜物而与知识视觉性发生隔阂,且容易导致博物馆走向异化。因此,有必要探求一种可以融合两者的寓教于乐式的视觉性,以引导观众深化对本真文化的认同,并使之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3.
何亮 《北方论丛》2015,(2):63-68
空间域的三个子系统映射到时间域,汉语时空隐喻系统存在“时间是空间存在”“时间是空间移动”“时间是位移事件”等三个概念隐喻。这三个概念隐喻都蕴含于“时间是空间”这一最上层的隐喻之中。汉语时空隐喻系统由十一种意象图式表征,其中,“路径图式”包含四种变体。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构成相对稳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形成一个稳定但不断发展演化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庆五十六周年前夕,一座崭新的特色博物馆诞生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大地上,这就是由黄山市地方税务局创建的“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这是中国税务史和中国博物馆史上的第一座税文化博物馆,这是黄山市“文化大市”建设的一个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宋厚鹏 《天府新论》2020,(1):139-148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博物馆构造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体验和想象。反过来,后博物馆所形成的各种展示模式,本身又是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产物。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博物馆作为一种“景观”的意义变得愈加丰富,而伴随技术的革新,后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呈现出一种“奇观”意味。通过考察博物馆展示的后现代转向,从“叙事性”的视角分析后博物馆展示的视觉图景与情境化内涵,探究以媒体展示文化的拜物教意涵,从而反思这种到处是形象和体验的景观化展示所潜含的问题。景观叙事一方面营造了“参与式”的场景,让观众可以以全部的感觉体验表征的文化;另一方面,其拜物教的意味也制造了一种错觉,即让观众在参观时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感觉或幻觉。  相似文献   

6.
战争记忆自20世纪70年代被予以关注,史学家将这一时期视为“纪念的时代”,通过纪念化与博物馆化,记忆被公开地赋予合法性,并完成了从日常空间内部实践到机构性空间实践的转变。特别是近些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从整体视角反思以战争为代表的灾难历史事件,尤其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创伤记忆”已经成为阐释民族文化心理,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尝试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从博物馆静态陈展与参观群体的动态体验,初探现代战争遗址博物馆文化创伤的建构体系,以此深化民族——国家话语下的战争记忆的深度表达以及其在博物馆体系中的建构,提升博物馆参观文化领域的知识外溢和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它的三大职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服务职能日益凸显,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公共文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博物馆文化教育惠及到农村地区,把农民纳入博物馆文化教育视野,是博物馆工作亟须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它对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结合大庆市博物馆建设的实际与国内外博物馆发展趋势,从“建馆的主题定位和结构空间分布”;“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公众服务”四个方面论述了落实和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进而促进博物馆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邹赞 《社会科学家》2022,(12):14-20
作为屯垦戍边历史记忆的“意义场域”和展呈空间,新疆兵团博物馆尝试探询一种兼顾“藏品”与“参观者”的叙事阐发路径:一是激活博物馆蕴含的丰富情感密码,以情感的动力机制为牵引,帮助参观者融入博物馆构建的“记忆之场”,充分发掘藏品的历史内涵与当下意义;二是通过形塑多维度的博物馆藏品“副文本”叙事符码,激发参观者的融入意识与情感认同,提升藏品文化再现的实际效果;三是尝试将个体叙事与公共叙事、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相结合,构建参观者与藏品之间的“情感共同体”。兵团博物馆的参观者以藏品为物质媒介,阐释读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并且结合当下社会文化情景,传承弘扬屯垦戍边精神,使之成为构建新形势下兵团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1970年代以降地方博物馆实施的市民参加型调查,为博物馆知识生产的公共参与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实践方法。其实施模式有两个重要的特色:一是专业者(博物馆研究员)与非专业者(市民)建构伙伴关系,共同生产有关地方的科学知识,既是博物馆的研究与搜藏活动,也具有地方环境教育的作用。此外,更重要的是,这是在日本地方博物馆的治理观之下发展出的新技术。日本的地域博物馆论从社会教育的立场出发,强调博物馆的公共价值在于有关地方的知识之建构以及确保市民学习权,更应与市民发展出伙伴关系,协助市民成为面对地方课题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创造性原则,而且文化实践与“公共诠释”相结合,使文化实践作为面向公共认知建构及公共对话空间形成的基础和诠释有效性的确立依据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over”所体现的意象图式,重点讨论空间组合关系向隐喻延伸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韩伟 《学术研究》2023,(11):1-9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态,其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被阐释的过程。通过层累性阐释,礼乐承载的道德质素固化为基本精神信仰,从而形成了以道德理性为核心内涵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的存在场域是公共空间,它在礼乐的笼罩下不断形成。礼乐塑造公共空间的方式包括显性话语建构、隐性文化渗透和微观典籍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空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性存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礼乐及礼乐阐释维度讨论公共理性的内涵与形成、公共空间创构以及公共理性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一种实际化、民族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其系统性建设的重点包括生态优先的人文生态系统、文化引领的文化意义系统、产业支撑的文旅产业系统、社会共享的文化传播系统、制度保障的制度规范系统五大方面。从五个维度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格局,对内成为凝聚认同和向心力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对外成为承载特色和表达共识的国家形象,以此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视阈下主题公园空间设计的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既是“舶来品”,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对于包括主题公园在内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生产具有积极意义.消费主义视角下,主题公园的空间运作方式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并且它的空间生产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融合过程,必须坚持“文化精致原则”,选择恰当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表达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主题公园空间设计的文化符号创意.另外,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限制和传统文化等条件影响因素,需要批判地认识消费主义的积极意义,并维持主题公园空间设计中适度的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  相似文献   

17.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19.
“百家争鸣”是先秦“士人公共空间”的产物。处于君权系统与庶民阶层之间的士人阶层具有与生俱来的“中间性”特征,特定的历史语境赋予他们言说冲动、言说能力和言说自由,共同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关怀则为他们提供了对话的可能性。这些都成为“士人公共空间”形成的必要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百家争鸣”才成为可能。支撑这一“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或“公共理性”表现为士人所共享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的文化常识和共同的现实问题所导致的“思以其道易天下”的思想共识。但由于他们对“道”的理解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具有否定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从阐释的特征来看,诸子之间的相互阐释基本上是一种否定性阐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首先表现的是文化的和谐,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先进的博物馆文化,能够使人们扩大知识领域、满足审美享受、培育高尚美德、培养生活情趣、陶冶身心健康、激发向上精神,增进和谐情感,博物馆业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身学习文化圣地、科学的讲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聚地之文韵,集物之精华”的博物馆,其作用已经深深渗透进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必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