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导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文品 《社会科学》2000,(10):60-6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但要有繁荣的经济、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的道德风尚 ,更要有健康上进的文化。去年发生的“法轮功”事件再次警示我们 ,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一旦我们忽略、放松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恶剧还可能重演 ,甚至破坏力还会更加严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 2 1世纪人才竞争的对象 ,也是社会亚文化的竞争对象。因此 ,怎样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统一 ,是今天乃至将来思想教育颇为关注的社会课题。一、对青年亚文化的理性分析青年文化是青年的活动方式以及由其活动所创造的以青年为载体、以独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园文化是典型的知识青年群体文化,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系,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不仅塑造着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校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40-245
二战以来,英国青年亚文化借助媒介的传播,迅速突破地理疆域的阻隔,在全球范围蔓延。泰迪青年、魔斯族、光头、嬉皮士等青年群体通过服饰、言谈、音乐,甚至暴力行为特立独行地表达自我。英国青年亚文化本质上为工人阶级后代为反对原工人阶级母体文化之文化现象,其产生源于其母体文化的消弭、对过去价值观的反叛、美国文化的输入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种族文化的冲击。青年亚文化反抗力量在商业娱乐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大众媒介而消解。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革新对青年亚文化的激活,活跃了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众文化版块,优化了青年亚文化内部因子的重组配置,推动了其外在形式的多重转向,彰显了文化融合中的价值取向,也同时暴露了技术理性下的亚文化症候。远离政治打压和商业收编,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整体构成,加以可行性整合与调适,形成与主流文化的同构亦解构,实现文化整体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从地域性的边缘文化转变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后亚文化,混杂性、开放性、深度消解成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在青年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话语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些转变体现在亚文化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上。以全球最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为例,其话语主题从嘻哈群体关注的种族问题转移到对全球化议题和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而嘻哈文化的传统话语策略如反语言受到有意的弱化,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亚文化话语的转变体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是加强亚文化族群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青年亚文化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在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时,有必要结合当代亚文化现象,对亚文化、大众文化、反文化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发掘其历史性及其特质,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建立在一定社会现实基础上。中国当前的青年亚文化建立在中国开放多样的社会现实之上,其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呈现出青春性、娱乐性、消费性等自身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青年期自我意识突出、社会压力较大、大众传媒及消费的影响等因素。分析关注并引导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0,(5):143-152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和”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表达,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基础,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与创新根本。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具有“和”的基础,体现出“和”的状态。主亚文化的共荣之“和”是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共同的发展旨归。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和自身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兼收了中国文化中其他亚文化的重要成果,并吸取了西方新学的丰富养料,从而在开放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政府政策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而贫困的代际传递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长期发展,而且透露出的是一个社会的制度障碍和社会公平问题。本文即从理论和现实双重角度,探讨贫困的代际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 《河北学刊》2001,21(3):120-124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 ,大致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形态。不良亚文化是亚文化中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相对抗的部分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等有极大的影响和毒害。因此 ,对不良亚文化的扼制与净化是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同样顶着"美女作家"名头的卫慧、棉棉在创作的文化定位与思想内涵上实则有着本质的相异性。棉棉、卫慧于九十年代末的那场抄袭纷争和专家、学者对此作出的倾向性评价反映出青年亚文化、大众时尚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人们对棉棉、卫慧的混淆映现出大众时尚文化的强势与青年亚文化的危机,其间埋伏着此后文化格局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问题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不良亚文化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由于概念上的歧义和混乱造成浅尝辙止、难以深入。其实,大学生不良亚文化现象既不是无关痛痒,也不像有些人宣传得那样严重和普遍。(一)大学生不良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1.什么是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亚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亚文化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生,而且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效应。在大公圩地域范围内,河蟹生态产业的发展使影响所及人群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即以河蟹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在这样的地域社会中,生态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福利、社区生产生活、民间社会制度和亚文化的媒介。以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是对项目社会的理论拓展,揭示了产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议题,其本身也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0.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