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人口再生产类型根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把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原始的(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传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这三种类型分别与采集狩猎经济、农业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从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而人口出生率又是世界较低的地区。从七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类型。以八十年代初与六十年代初比较,可看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1961年,香港的人口出生率为35‰,死亡率6.1‰,自然增长率28.9‰,总和生育率5.17。很明显,这仍然属于高出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欧洲人口出生率不仅是全世界最低的,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研究欧洲人口出生率下降历史中的各种问题,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处于人口转变中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欧洲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过程现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过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欧洲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历史,可以发现,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自然生育到家庭限制的过程。从欧洲各国发表的全国普查资料进行研究称之为宏观角度研究,从天主教、基督教等地方教区对每个  相似文献   

4.
陕西汉中地区控制人口数量,调节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出生率由七二年的32.48‰,降到八三年的14.2‰,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2.11‰下降到6.7‰。十一年来全区少出生43.8万人,其中三中全会以来五年少出生24.6万人。全区人口状况发生了六大变化。第一、人口发展趋于平稳,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向稳定型过渡。初步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全区  相似文献   

5.
一 最近三十余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不复存在,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为特征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形成。 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由高变低和出生率由高变低两个方面。多数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开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而出生率的下降则开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这就是说,多数发达国家的死亡率转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出生率的转变也至少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以上降到10‰以下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出生率从七十年代初的30‰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旧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再生产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为主的同时,有的民族人口仍然处于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再生产类型,甚至在某些地区、某段时期,还处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负增长率的特殊类型。例如40年代吉林省朝鲜…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时期内成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正在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转化。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从云南省实际出发,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探索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为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本刊记者对云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郝青山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都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经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最后完成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人口转变的结果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发展老龄化。这是人口发展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中国也不能例外。由于我国自七十年代起,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生育率显著下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更快更猛。不仅大城市,而且小城市也面临人口老化问题。笔者通过许昌市的人口发展状况,就这个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研究》2008,32(2):91-96
1 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目标实现了由降低生育率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也逐步由社会约束机制向利益导向机制过渡.建立和完善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及政策体系对于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12.
一 概况 台湾已经顺利完成了它的人口转变过程,其人口增长的特征已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化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1905年,台湾的人口总数仅有300余万,到1950年总数已增至760万,1986年再度增至1950万。短短81年中,人口增长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6.6%。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合理发展型转变。 但是近两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5年的  相似文献   

14.
1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十九世纪逐渐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到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老龄化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然而较多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所引起,亦即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一种现象。因为在一个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的基本上是“静止  相似文献   

1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经过1947—1949年的人口激增时期,开始了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1947年日本人口的出生率高达34‰;1950年则下降为28‰;至1957年时进而下降到17‰;死亡率则从1950年的10.9‰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到1957年的8‰。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人口便由高出生、高死亡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连续多年全面完成人口控制指标和工作任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计划生育率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1.3左右的极低值,四个城区已连续四年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全市已实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生育工作又面临许多新的困…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发展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九三六年,人口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28‰,自然增长率只有10‰左右。从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109年期间,中国人口由四亿一千多万增加到五亿四千多万,共增加一  相似文献   

18.
一、建国以来上海人口的发展 建国以来,上海人口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全市出生婴儿的高峰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都早于全国。据历年统计资料,本市自1950至1957年的八年中,全市平均出生率为42‰,平均自然增长率33.7‰,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54年最高,出生率达52.7‰;自然增长率达到45.6‰,上海最早感受到了人口膨胀对城市的压力。1956年全国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时,上海积极开始宣传;1963年成立了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工作开始取得成效。人口的出生率由五十年代的高峰转化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低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期内完成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一 人口转化论 人口转化论的历史可追朔到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口学者汤姆逊,(Thompson)于1929年根据世界一些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历史资料,把世界各国人口增长变化水平区分成高、中、低三种类型。1945年诺特斯坦(Notestein)又对此加以发挥,将这三种类型归纳为人口发展三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潜伏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化增长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下降稳定期。由此产生了人口转化论。图1是人口转化论的标准曲线。  相似文献   

20.
章锡贵 《人口研究》2001,25(2):72-75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自 70年代初期以来 ,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比按 1970年出生率推算的人口数少增长 50 0 0多万人。 90年代妇女的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1994年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山东人口出生率为 11 0 8‰ ,自然增长率为 4 81‰。如何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 ,做好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