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兴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囤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1075所,教师已达到39.32万人。总的讲,我们这支教师队伍是忠于人民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乃至振兴整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办好学校的关键。 一、重视教师思想工作,狠抓一个“育”字。 在造就千百万四化建设者的伟大事业中,教师担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处在改革与发展中,这就对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我国高师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办学层次,担  相似文献   

4.
“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教育,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太多的希望和梦想。纵观世界强国发展的历史,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强大,无不以教育的强大为基础。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战略走向看,各国政府都把保持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作为施政重点。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任务,确立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与政策举措。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再次奏响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论述”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了长期以来影响教育健康发展而又难以破解的问题,对今后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论述”关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创新理念,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春是人的一生中生命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同青春相伴的青年,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最有生气的一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希望之光。“我们的事业是走向未来的事业,党和人民总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中华民族的振兴,美好未来的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归根到底,要靠青年继往开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十五大报告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青年和团结青年,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目前“人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把“人文教育”形成“体系”,并将“职业理想”作为其“核心精神”的构建思路,使职业理想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对于优化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体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定势思维中,教育实践往往被孤立地看成是提高专业技能的手段,似乎教育实践的作用也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没有自觉地把它看成是铸造“师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构建“三师”系统工程的实践中,我们就很有必要解决这一认识问题。一、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与铸造“师魂”的关系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是即将成为教师和已经成为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指出:“人的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指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素质性的。如果缺少第王本护照,那么学术的、职业的潜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鉴于上述情况,专家们提出了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发展总战略目标,国家教委对我国基础教育也已作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决策。高师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没有高师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会有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高师教育改…  相似文献   

10.
“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教育的主要战略。延安市地处边远较落后地区,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的基础教育更为落后。中学体育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这与延安市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相当多问题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这一问题成为延安市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道路上的一个严重障碍。通过对延安市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发展的根本指针。“三个面向”规定了我们办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规定了教育改革与调整的基本思路 ,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充分阐明了办好教育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运兴衰、民族强弱的根本问题,对此,江泽民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基本方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具特色的教育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江泽民站在时代前列,审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认为教育是国运盛衰的关键所在,是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从而确立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江泽民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和我国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在90…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本...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和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教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主体,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育的成败与教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不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培育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培育人才的任务主要靠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来完成。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受人尊重者需自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只有高水平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四有”人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7.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黄永新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内容.是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将达到的成就和奋斗目标的规划。人们在对职业理想进行选择和认同之后,就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产生巨大的动力。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  相似文献   

18.
浅谈青年教师流失现象及对策于院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走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吴一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经历各种问题与挑战,大致经历了“从停滞中恢复”、“在调整中发展”和“在创新中飞跃”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经受了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现如今关键是在创新中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