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慰 《理论界》2012,(2):32-3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并购风起云涌,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外资并购在助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和挑战。随着外资并购的大规模发展,其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外资并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催生了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出现,而确立合理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银行并购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业已入世的中国银行业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国际间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汹涌而来,势必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购,以其复杂性、风险性向中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部分来论述的:简要分析了国际银行业间并购的状况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内在问题,推论出并购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业已入世的中国银行业,面对并购浪潮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外资并购活动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逐步体现出垄断倾向。本文立足于外资并购在我国引发的市场垄断的特点,剖析现行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制度的主要缺陷,提出应该构建统一的外资并购基本法和反垄断法,澄清外资并购的基本内涵,并对立法技术上的若干问题加以说明。以期对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利用外资环境的日益宽松,外资并购逐渐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外资并购对中国的投资法律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除了在法律文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现行投资法律体系外,外资并购还对投资法律体系中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外资并购带来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国家垄断审查问题,而我国现行的投资法律体系中这一问题尚是空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垄断审查,为我国今后将这一制度法制化、普遍化奠定了基础,对现行的投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已步入一个重要关口,2007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海外银行将享受完全的国民待遇,国外银行资本可以通过本土化,收购兼并等策略,直接参与到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外资银行资本选择以新一轮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历史机遇为切入点进行投资,将是现实和有效的选择,尤其是以东部五市地区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将会最有效发挥外资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经营竞争的“投资小、易准入、政策宽松、竞争优势特征明显、较易形成后发优势”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6.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风潮愈演愈烈,将危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进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一向标榜“自由贸易”、“自由投资”的美国对外资并购却进行严格的管制。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外资并购管制制度,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管制法律体系,设立外资并购管制机构,建立外资并购听证制度,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并加强国家协调与合作,以确保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已成为当前外国对华投资的一种新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外资并购国有企业 ,推动国企改革的动力源作用 ;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预防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对外引资法律法规 ,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  相似文献   

8.
针对外资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外资准入立法方面,应立足并购投资与新建投资差异,对于影响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的核心行业受到外资并购时,应提高并购标准,并通过《反垄断法》完善与细化外资并购的相关规定。对于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制度,应扩大职能部门范围,做好启动到决定的五个阶段工作,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越发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评估外资并购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资并购总体上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存在持续性以及所有权性质与区域异质性。进一步检验发现,外资并购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随着外资股权的增加呈现倒U型趋势。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融资成本和创新是外资并购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重要渠道。本文为深入理解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评估中国引进外资的经济效果以及完善外资政策的设计提供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选择中国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财务协同效应、避税效应及获得多角化经营带来的好处,或者是出于投机性的获得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谋求并购效应,同时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国内上市公司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接受外资并购的动机。但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国内上市公司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抑制敌意外资并购。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作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第三次浪潮",有其投资领域更宽、我国利用外资渠道更多;并购企业增多、发展潜力巨大;投资环境更加完善、外商合法权益有更好保障等机遇.但外资并购也会带来垄断、并购社会成本增加、效益恶化、政府调控能力与定位角色跟不上等新的弊端.对此,本文提出了按世贸组织法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并购法律体系、确定外商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制定外资并购细则,构建反垄断法体系、界定我国政府在外资并购中的权力界限等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的控制作为反垄断法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成为各国反垄断监管的重点。而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因其并购动机等原因表现出较强的反竞争性,新《反垄断法》确立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原则标准,但因缺乏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为执法机构企业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带来困难。本文以上市公司外资并购为视角,对欧美的反垄断审查进行考察,提出在现有的执法实践经验基础上,加快确立反垄断审查的具体可量化标准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反垄断审查的标准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郑宝鑫 《理论界》2005,(5):82-82
外资并购是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外资进入时间不长,在外资并购领域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些不足的分析,提出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的相应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外资并购的立法策略选择上有抑制、规制和鼓励三种传统模式:抑制式立法策略过于强调外部市场控制与内部市场封闭,背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立法方向;鼓励式立法策略能够满足市场对开放性和统一性的要求,但极易导致对开放程度的扩张性认识;规制式立法策略是对落后的抑制性立法动机的根本摒弃,是对鼓励性立法策略的改良式继承。当抑制式立法逐步被淘汰,鼓励式立法渐显随意之时,以引导式立法为突破的规制型法律策略成为外资并购法律制定的基本准则,并运用于我国外资并购法律实践之中。外资并购的引导式立法,要求根据我国外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及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的总体性要求,从进入、运行与监管等方面对外资进行全面引导,以实现外资并购的合法、合理、合规。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的动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希望通过外资并购方式,利用外资来改组和整合国有企业;而跨国公司进行并购的最终目的是占领市场,获取最大利益。中外双方的战略动机有差异,这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资并购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利用外资并购改组国有企业对于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为促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外资并购也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企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目标,趋利避害,采取积极而审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外资并购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它是我国为促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有企业对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然,外资并购也可能对东北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积极而审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外资并购我国境内企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立法存在的缺陷,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现行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进行整合,完善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9.
跨国并购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主要手段。自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在华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并购浪潮,国内很多行业出现外资垄断现象,一些知名民族品牌开始淡出市场。以国内饮料、洗涤用品、化妆品和汽车制造业这四个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以贸易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为工具来分析这种并购的绩效。结果发现,并购加快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但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提高没有太大的效应,同时还阻碍了某些行业民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就我国的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而言,从内容上看,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完备性、甚至相互冲突,可操作性差;从形式上看,大多是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低,不利于规范我国外资并购行为。应呼吁加强外资并购立法。外资并购立法可采用"单轨制"、"双轨制"和"外资法"三种模式,我国应采纳"外资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