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 ,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 ,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 ,网络技术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实践。在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扩展和高扬。本文拟在概述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阐述网络社会的实践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从静态结构上看 ,它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 ,通常中介 (特别是工具 )的发展水平是实践发…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的主体性韩淑华目前哲学界对主体众说纷坛。我认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同客体的关系中来展示自己,是某种行为的主要发出者。所以,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个体或...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理解不同,哲学主题就不同。从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致力于对本体论的探讨到近现代哲学致力于对认识论的研究,实现了哲学主题从客体化向主体化的历史转换。然而,从近现代哲学过分张扬主体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消解主体,充分暴露出其主体性哲学的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入手,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明和规定人的主体性,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现,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李道申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竞争机制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一种建立在富有创造性和选择性基础上的主体性人格以及有序、健康的人与社会的互助关系正在生成。人作为主体与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关系,基本要素之一在于...  相似文献   

6.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容体之间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之外,还有价值关系。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追求价值是历史主体实践和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它调节着人们的各种活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体现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文章从历史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论述了历史主体能动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去考察人的意识活动,通过矛盾的发展阐明从意识前进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这比康德的认识论要高明。特别是,黑格尔开始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他不是孤立地从人的主观的方面去考察自我意识的产生,而是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去说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不仅从意识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劳动生产活动),而且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主人和奴隶),去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是独一无二的。文章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现代存在主义者对黑格尔的曲解也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较为系统地表述了人之主体性的思想;但人之主体性思想在他那里远未取得合理的形态和根基,因而也未获得真实的成果。黑格尔力图以辩证运动的绝对理念扬弃康德哲学的缺陷和矛盾,因而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原则。但他的泛理性和泛逻辑的立场使得康德明确提出的人之主体性再一次湮没于理念的阴影王国之中。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和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上真正确立了完整的人之主体性,从而在逻辑上完成了康德所开始的彻底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12.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人按照自身和物的尺度有目的地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活动。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根源,也是实践具有双向性改造与认识功能的内在根据。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是科学把握实践范畴的内在要求,是全面理解实践功能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对象化的特殊形式———异化时,曾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可见,人的对象化有同化也有异化,它既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上,又表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体现在客体,也体现在主体。可是,人们通常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物质成果而忽视精神产品,注重客体而忽视了自身,注重同化而忽视异化;这无疑未能科学地反映人的对象化,不利于全面地把握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更不利于通过人的全面的对象化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16.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的主体性构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出发,认为:审美对象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的对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按主体的审美性或审美的主体性原则构建的,它不单纯取决于客观外物,而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其主要特征有三:被审美主体想象构建的内心意象性,这是创造的方式;被审美主体的体验表现性,这是其被创造的动力;被审美主体表现出来的丰富多样和千差万别性,这是其被创造的形态。文章初步论证了上述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发挥耿立军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为主体所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界广泛注重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哲学主体化的倾向。哲学主体化的倾向虽然有了声势浩大的开端,但很快地就局限在主要是认识论的领域。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缺乏对实践本身进行深入思考,因而也缺少更高更深层次的主体性的思考。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历史实践紧紧相联。体现整个人类主体性的实践包涵着认识活动,认识论从属于更高层次的实践哲学之中。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实践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研究哲学理论的基础,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哲学所作的革命性变革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