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倾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银行、信用社开始注重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但是,农业贷款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还与发展农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到89年底为止,以涟水县为例,农业贷款规模只占行社贷款总规模的10.6%,1990年新增贷款规模中,农业贷款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在农业贷款中,实际用于种养业的只占55.6%,其中还有用途虚假成份,农业中长期贷款虽然有少量增加,但效益低、风险大。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抑制信贷向农业倾斜的不利因素,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农村金融工作的当务之急。一、信贷向农业倾斜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疆农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是:1.对农业投资的绝对量在增加,但相对量在减少。据统计,改革开放十几年的资金投入,相当于前二十九年的总和。因此,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重大的改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上,总量虽有增加,但同工业投资增长幅度相比,相对减少。以银行贷款为例,农业贷款在银行信贷总额中的比重,1978年为5.45%,1988年为10.6%,10年间增加1倍,而同期,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2倍,固定资产贷款增加高达4.41倍。从农业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看,在新疆池方财政支…  相似文献   

3.
一、农业信贷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9年以来,黔南农村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信贷资金由过去支持社队集体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由支持自给半自给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支持农村商品生产;由单一支持粗放的简单再生产转变为支持集体化的大农业扩大再生产;由单纯支持生产环节,转变为支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改革十年来,农业信贷作为农业生产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其作用十分明显. 1.农业信贷促进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完善.面对千家万户实行"包干到户"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利用信贷经济杠杆,支持广大农民放开手脚、走勤劳致富之路,1980年,全州农行系统投向集体农业贷款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大多数被地主劣绅获得,一部分农贷又转化为高利贷,而真正急需贷款的贫民却因不能提供担保得不到贷款.国家投入的巨额农业贷款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相反,农民对加剧"富者愈富"的农业贷款心生怨恨,直接造成民心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千方百计开拓银行的资金来源,为的是增加留在银行的存款额,用以开展对苏区农业和手工业的贷款投放支持生产。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节省储蓄和对外贸易增加存款、投放贷款扶持农工商业、从农工商业的行业利润中汲取银行存款等。在实践过程中,中央苏区恪守存款与贷款投放的利息标准,将银行资金全部用于根据地建设上,严格遵循苏区银行事业建设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对于近代农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学术界研究甚少,此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南京政府实施农会贷款的前提和主要原因、金融机构对农会贷款的态度以及农会贷款的效果等问题,指出农会贷款始终无法改变近代乡村权力结构,因而也就无法改变合作贷款和农业仓库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理论研究表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村收入水平下降,城乡差距扩大.本文利用中国1978~2004年27个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赶超程度越大,城乡消费差距越大.同时,本文的实证结果不支持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市场化和经济开放等经济转型因素导致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政府干预导致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扩大;农业生产支持程度和农业贷款对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影响不稳定.本文的主要结论对模型设定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8.
对广昌县赤水镇、塘坊乡两地的农业投入(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在整个贷款余额中,从贷款用途看,农业贷款所占的比例为49.1%,其中逾期一年以上贷款额所占的比例为43.5%,占年底新增贷款的56.2%。生活贷款的比例为1.7%,其...  相似文献   

9.
蔡玉胜 《兰州学刊》2009,(1):138-140
全球范围内对农村金融体系成功的共性在于:从整体上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业贷款和农业生产社会化等渠道,发挥政府的监管和参与职能,同时保持着金融机构间的严格分工。借鉴相关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经验,我国的农村金融创新应该从重构分工明确的金融体系和产权清晰的金融机构、重视小额信贷和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发育、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等方面重点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日战争时期 ,东南沿海富庶之区相继陷落 ,为了增加粮棉生产以支持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终将多年来高唱入云的“开发西北”的口号付诸实行 ,采取了以发放农贷为主 ,建设农田水利、推广农业等多项开发西北农业的积权措施。在地方当局的支持与配合下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农村经济凋敝和农业生产危机的局面 ,较快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 ,加快了西北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打破了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连年获得增产丰收。1987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年产量从6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增长32.8%,许多地方粮食自给有余。我区1983年粮食总产达27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产56亿多斤,平均每年递增4.7%。在这种形势下,有的同志认为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因而不同程度的放松了粮食生产,加上  相似文献   

12.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张根生一中国的农业改革从1979年到现在已近20年了。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生产,已经连上四个台阶,由6000亿斤增加到了9800亿斤。1984年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中央提出转向发展商品生产,积极发展了畜牧、水产养殖业和...  相似文献   

13.
建立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艳华 《学术论坛》2006,(7):117-120
循环农业是节约资源、增进效益、优化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除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身体力行外,还需要政府在税收、补贴、投资、信贷、能源供给、培训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起一套从农民个体到社会团体、从民间组织到政府指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过程、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南京市农业科技队伍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建国以来,南京市农业科技队伍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一)初建阶段这个阶段从1953年到1957年.郊县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县、区开始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到1957年,全市共有国家农技人员486人.(二)曲折阶段这个阶段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个时期前几年农业生产大幅度跌落,后两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开始,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几年,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思想觉悟普遍提高。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农民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深厚。许多致富了的农民,首先想到国家,争向国家多作贡献。1983年,我国的粮食、棉花、水产品产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东兰县农业经济结构比例的状况和问题建国以来,东兰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效果不太好。全县土地总面积360万亩,其中耕地21.8万亩,占6%,平均每人0.96亩;宜林地143万亩,占39.7%,平均每人6.3亩;宜牧地148万亩,占41.1%,人均6.5亩。宜粮宜林宜牧地的比例是1:6:7。  相似文献   

17.
刘大可 《东岳论丛》2005,26(5):142-149
日占时期山东沦陷区因遭战争洗劫,使农业生产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城镇粮食流通量减少、价格上涨并导致粮荒。日本占领当局奉行食粮现地自给政策,制订并实施了农业开发计划一方面采取行政控制措施,设立从生产到收购的各类组织机构,谋求各种农产品获取、配给的统制管理;另一方面采用技术改进措施,如兴修水利、农业贷款、增施肥料、推广良种、防治虫害、培训人员、土地改良等,以便更有效地获得农业资源。然而由于农村社会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不足,日伪基层组织的低效率,对农产品的强制收购等等因素的制约,日本占领当局的农业开发归于失败,战争后期更为强调“责任供出”,农村经济仍处于破败之中。  相似文献   

18.
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过去几年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从过去主要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扩大到为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服务,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供求矛盾是各种矛盾的焦点。通过对屏南县甘棠、棠口乡的调查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贫困地区农户是种养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庄是“立体农业”发展的示范力量,龙头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的观点。进而分析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指出贫困地区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一样具有严峻的形势。农村信用社资金总量小、服务功能弱、业务品种少,使得农户农庄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如果能妥善处理好贷款风险与还款信用的关系,贷款难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调查中发现信用建设促进会是当前解决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有效形式,它初步解决了“贷款难”与“难贷款”的问题;密切了农民、金融、政府之问的关系;找到效益、风险、信用之间有机结合方式;创造了林业、金融、公共体制改革的协同发展的结合点。最后叙述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全面支持的对策,提出了在效益、风险和信用的良好环境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合理调整贷款审批权,增加授信额度,加强服务创新,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首先必须满足几个前提: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农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从多方面支持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只有真正认识了农业的地位,才能激发政府对农业的热情.而在目前十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防止“谷贱伤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确立在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