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终极控制人、金字塔控制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运国  吴小云 《管理学报》2009,6(12):1661-1669
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7年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终极控制人的股权属性、金字塔控制结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3个维度对上市公司纵向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掏空”的总程度最小,地方政府和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掏空”的总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政府控制的控股股东更多地通过生产性经营来“掏空”上市公司,自然人控制的股东则更多地通过非经营性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自然人对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层级越多,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越严重;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金字塔控制层级越少,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越严重,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有分离的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没有分离的公司。  相似文献   

2.
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偏离下的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勇  胡培  谭德庆  黄雷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71-76,82
本研究运用La Porta et al追踪公司"最终控制权"的方法,通过分析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程度,来衡量控制股东对于小股东财富剥夺的程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普遍运用投资公司控股、金字塔结构的方式获取控制权,并因此而使其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小,终极控制股东对小股东剥削的程度就越大,其中又以终极控制股东为家族企业的上市公司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叶勇  刘波  黄雷 《管理科学》2007,10(2):66-79
在探寻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的基础上,分析具有隐性终极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中的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影响程度,进而度量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并通过金字塔结构等方式使其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股东控制的公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终极股东通常可以同时动用股权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来获取并强化其对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共60家上市公司的其他主要大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得的48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实践中,终极股东普遍存在着动用社会资本控制链来获取并强化其终极控制的现象.并且,终极股东在强化其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控制过程中所动用的社会资本存量并不一致:对其他主要股东动用的社会资本最高;其他董事次之;非直接委派的经理人员最少.不同性质的终极股东动用社会资本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终极控制、利益一致性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背景下,对代表不同利益一致性的控制权私利的定性与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并以1998 ~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代表不同利益一致性的控制权私利作用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的上市公司当中,存在超额控制权私利和合理控制权私利.(2)超额控制权私利具有侵害性质,会对公司产生负面影...  相似文献   

6.
终极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很多公司中存在着终极控制权现象,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控制公司并以此获取控制私利,资本结构作为公司的重要财务决策必然会受到影响.以资本结构为对象研究终极控制权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构建一个全新的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替代变量,结果表明在中国终极控制权比控股股东更能反应控制的实质和掏空的本质,终极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是为了通过举债获得可控制的资源;相对于国有的终极控制人,民营的终极控制人的上述动机更加明显;尽管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较低,但是独立董事的存在确实能抑制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7.
民营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与资本结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亮亮  李凯 《管理科学》2007,20(5):22-30
以2005年中国26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结构决策中存在的终极股东代理问题.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的控制权、制衡度和现金流权与受控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受控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中,终极股东控制权比例和制衡度越高,股权融资给终极股东带来的控制权稀释风险越低,终极股东偏好股权融资;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低,终级股东承担的债务破产风险越小,终极股东偏好债务融资.研究结论一方面支持资本结构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另一方面证实了终极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确实存在主动规避治理效应的动机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法系差异的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勇  黄雷 《管理科学》2007,20(5):31-39
运用La Porta 等的终极产权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发现,控制股东投入的现金流显著小于其获得的控制权,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可知,不同法系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及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是有较大区别的,且反董事权利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控制股东控制该公司的控制权要远低于反董事权利指数低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发现在1260家样本公司中,终极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平均为43.67%,而其投入的现金流平均只有39.33%,就是说控制股东投入的现金流显著小于其获得的控制权,有4.34%的差异,两者的比值为0.890。在三种终极控制股东中,家族企业投入了相对较少的现金流量,却取得了相对较多的控制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达到了49.16%。同时,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和东亚、西欧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可能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制股东有能力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70家发生股权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项目的按时完工率,研究了一种实时滚动的动态缓冲监控方法。新方法充分考虑了项目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各活动之间的联系,基于活动的风险暴露度对缓冲总量进行分配,并根据缓冲量的实际消耗情况,将各监控点的缓冲监控剩余量按照活动风险权重因子进行实时滚动和再分配,对用于监控的缓冲量和监控基准点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错误预警的产生和因此耗费的额外成本和时间,极大地提高项目的完工概率。  相似文献   

12.
供应链中创新协调的绩效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供应关系的一般合作模式和创新协调模式的分析,本文研究了最终产品市场需求是价格的乘法函数的市场环境中,生产商对其供应商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类创新协调问题。并分别建立了创新协调下生产商和供应商的离散优化问题模型,分别讨论了生产商提出创新支持策略、供应商接受创新支持策略、以及使双方受益的创新协调策略有效可行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供应链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重点考虑产品质量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运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由单一制造商、单一部件供应商和单一零件供应商构成的三级装备制造业供应链质量管理行为的协调问题。通过对比Nash非合作博弈和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两种分散式决策模式及集中式决策模式下协同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得到相关结论,并利用算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①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质量管理行为相同,但相比于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能够改善部件供应商和零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行为,提升供应链成员的收益水平;②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成员的质量管理行为达到最优,系统整体收益实现最大。研究结论为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成员间质量管理战略联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虚拟第三方控制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供应链内部激励的效率,文章引入虚拟第三方对供应链进行集中控制,对供应商以及销售商进行激励。并且深入分析了虚拟第三方控制下供应链的需求突变情况,对第三方的产品定价以及分配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需求突变不会影响分配份额,但定价却随需求突变程度不同而有所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15.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彼此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如何为管理者所利用,并借助适当的关系治理来促进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的建立,进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拟以社会控制机制和依赖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供应链整合和供应链绩效的深层作用机理,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社会控制、依赖和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践模拟。实证结果表明,1)社会控制对依赖、供应链整合和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依赖在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关系中起着不完全的中介作用,且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3)社会控制可以通过依赖、供应链整合及二者的因果关系间接作用于供应链绩效,但是依赖的中介效应最大(44%),依赖和供应链整合的因果关系中介效应次之(37%),整合的中介效应最小(19%);4)规模对社会控制/依赖与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6.
供应链信息结构与控制结构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Bayesian推断原理构建信息结构与控制结构组合决策模型,考察了信息预测精度、市场风险、信息分布以及中心化与分散化结构对系统绩效的影响,识别了市场信息共享与决策控制的有效匹配结构,为供应链信息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虚拟第三方控制下的供应链逆向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供应链逆向选择问题中,代理人只获得基本的保留收益或者可怜的信息租金,导致对代理人的激励不足,缺乏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章在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引入不占有利润的虚拟第三方进行集中控制、利润分配、信息甄别.最后制定了逆向选择的最优契约,并且证明了在虚拟第三方控制下,各参与者均可获得正的租金,应用数值分析说明供应链的整体收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跨国并购风险链及其风险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确定性环境下跨国并购过程风险构成了风险链.分析了跨国并购风险链及其特征,认为跨国并购风险控制应该从各个环节入手,尤其是把握关键的决策过程,增加灵活性.应用实物期权方法针对跨国并购各个过程分别从状态维、时间维和成本维三个维度进行了测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瓶颈负荷的BTO供应链响应时间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一敏  马士华 《管理学报》2009,6(4):435-439
供应商生产的低效率是BTO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长和在制品库存高.针对该类供应链的瓶颈特点,利用排队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瓶颈负荷的BTO供应链响应时间优化策略.然后,通过算例分析了订单数量、等待订单数量和产能利用率,以及系统内的概率分布等参数对在制品库存水平和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基于瓶颈负荷的控制对缩短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和在制品库存水平的控制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财务困境会以订货量等为载体向链条其他节点传递,可能导致整个链条陷入财务困境。以单一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为对象,在需求随机且受企业努力水平影响的条件下,考虑了企业的努力收益及努力成本,描述了财务困境由零售商向制造商传递的过程,运用博弈理论讨论了不同情形下制造商的决策行为,以期控制财务困境的传递。研究结果表明发生财务困境后会出现三种决策组合,在困境较轻的情形下分散决策机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困境较严重时需要制造商改变决策目标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具体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资金约束下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