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第三极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极文化理论对中国电影美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在第三极理论的视野下,对中国电影的美学渊源、美学精神、美学内涵进行重新观照,有助于解释或解答许多困惑性的问题,尤其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并揭示了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的整体综合美学走向,有如“百川归海”,乃是新形势新条件下民族电影振兴与发展并走向当代的必然;而当代整体综合电影美学,融综合化与个性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变化性与恒定性于一体,“无流不纳”,则为当代艺术自然和电影世界存在与发展的自然之势、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7.
在视听传播时代,传播神话现象的客观存在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美学规律。视听产品的消费,不是单纯对音像的消费,而更主要的是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美学因素的消费。审美因素是文化生产的灵魂,视听产品生产者对美学规律的自觉应用,促进了关于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生产资源的思考。美学已经成为一种传播逻辑和文化营销的生产力资源,因而实现了一个从静观批判到设计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电影制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真人的电影表演,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有的文章甚至更为激进地提出: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这引人深思:高科技数字化的发展真的会取代电影演员的真人影像表演吗?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是相同的吗?演员真人的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究竟在哪里?表演的美学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演员本身;二是来自他创造的银幕形象。对于电影演员来说,影像呈现的人物与真人呈现的崇高,虚实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复合的美,数字演员永远不可能达到。电影银幕表演的美与表演的魅力,体现在六个字上:形、性、情、精、气、神。影像外部造型的美,数字演员完全可以取代。然而,演员影像美最重要的集中在脸部。这张脸一定要有魅力,要能充分表述语言无法表述的东西。眼睛能够把内心最隐秘的活动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恐怕现在还很难想像数字演员具有这样的双眼。性的吸引力是银幕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影像表演的长处就是电影导演或摄影千方百计地运用电影技术的手段,把真人的形和性的魅力放大,放大到恰到好处,会产生一种无法估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相信数字演员能具有和引发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情感。人类具有很复杂、很深邃的情感。在时间流动中积累的人类细腻丰富、复杂多变的情感,其表现属于高级审美,很难想像可以用数字演员来表现。精、气、神除了指演员本人的内在素质外,主要指角色的创造。精、气、神都是角色性格的内核。精者,个性之精华。气者,人物之能量。神者,角色之灵魂。演技是重要审美对象之一。真人影像表演令人欣赏的是同一个演员能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受人尊崇的演员大抵一人千面,令人难忘。这更是数字演员望尘莫及的了。综上所述,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是数字演员无法达到,更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审美自律”“审美自主”观念对西方诗电影产生过深刻影响,然而在“后文化”时代却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学难以解决的二元对立。《周易》以“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奠定了中国哲学主客融合的基础,并在美学上表现为整体的美学观点。因此,中国诗电影内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与西方诗电影普遍追求个体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分立不同。中国美学具有美善真相统一的特点,电影中不论是审美地传达儒家的仁义、至善,还是道家所追求的本真人格,都使人通往“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这即构成了中国诗电影的核心内涵。中国诗电影的人文和审美特质,使其在新时代仍能够发挥自身功能,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比较建筑与船舶建筑在造型美学方面存在同构现象的基础上,从宫殿船舶建筑、民用船舶建筑以及军事船舶建筑三种表现形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船舶建筑美学的至关重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和电影电视学院教授、博导沈义贞先生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是一部厚重扎实、经纬纵横的电影美学著作,不仅是电影学界,而且是文艺美学界的新成果、新收获。该著论题的提出,不是凌空而来、蹈虚而设,乃是在饱览、通悉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状况后所提出的既具学理性、又有针对性的命题。以现实主义作为论述中心,《导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作为全书论述总纲,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主流电影是一个内涵丰富、驳杂的术语,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务实、折中但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理想电影形态。它在中国电影语境中的萌芽、显形、发展的复杂过程,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由多种意识形态诉求共谋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都在各自的场域中,呈现出不同路径的主流化趋势: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艺术电影商业化。而它们的共同实质则是大众化趋势。主流影片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结果,其中有主导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也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传统文化、青年文化、香港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流变。这些文化资源的主流化或大众化,营造了多元化的主流电影文化格局,并呈现出一系列主流性的艺术、美学及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在上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个有趣而奇特的现象.作为革命话语的左翼电影与充满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融为一体,并被上海大众欣然接受,革命话语甚至构成了上海文化景观中最流行、最时尚、最前卫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实,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复杂因素纠结、博弈的结果,这里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既有对立也有折中,既有固守也有融合.上海文化正是以它开放、多元、兼容、大众、商业的独特气质赋予左翼电影合理存在的基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海文化的商业性与大众性赋予它生命底色,在上海文化氛围中左翼电影以清新、真实、生动的气息和现代与传统、强健与进取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儿童电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落后态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影片多而滥;文化内涵浅薄,儿童观落后,想象力薄弱。只有认真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儿童电影才能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在上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个有趣而奇特的现象。作为革命话语的左翼电影与充满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融为一体,并被上海大众欣然接受,革命话语甚至构成了上海文化景观中最流行、最时尚、最前卫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实,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复杂因素纠结、博弈的结果,这里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既有对立也有折中,既有固守也有融合。上海文化正是以它开放、多元、兼容、大众、商业的独特气质赋予左翼电影合理存在的基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海文化的商业性与大众性赋予它生命底色,在上海文化氛围中左翼电影以清新、真实、生动的气息和现代与传统、强健与进取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探讨第五次武侠电影创作浪潮中的新武侠电影的美学特色及其成因。新武侠电影把叙述故事放在次要位置,而更加注重视觉造型和营造意境。它摒弃了善恶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叙述策略。在“侠”的内涵上,新武侠电影不再把“孝”和“义”当作侠客的最高伦理规范,而把侠客的“情”放大突出出来,作为行使动作暴力的依据。数码技术的发展是新武侠电影美学风格形成的物质条件,而国际国内受众对暴力的抵制和厌倦是新武侠电影淡化暴力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0.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