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股利政策的股东财富效应: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内现有文献关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通过股利分配实现股东高回报率的股东财富效应研究较少,而国外从税收政策变化和税负差异的角度研究股利政策财富效应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为此,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特殊治理结构,以2003-2004年所有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股东财富效应。研究表明,分配现金股利使非流通股股东实现高回报率,流通股股东获得股票股利的较高短期收益率。 相似文献
3.
4.
5.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2003年初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合作的投资气氛调查项目提供的独特数据,首次较系统地实证检验了处于新兴与转轨经济时期的我国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决定因素,及其是否改善企业生产效率.结果发现,价格不确定性、政府对原材料供应行业的管制政策和契约实施强度等都会影响我国企业纵向一体化决策,且价格不确定性越高,政府对原材料供应行业采用规制政策,契约实施强度越弱,我国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相应越高,同时纵向一体化程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政策建议是发展与完善契约实施等市场经济基础设施,尽量实现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6.
控制主体变更将给目标公司带来新的治理能力来源,从人本角度将会改变目标公司的经营轨迹,对目标公司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上述设想,本文沿“控制主体变更—新控制主体—控制主体来源—股权遗留”这一主体变更细节分解思路,详细分析了不同控制主体和遗留股权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并以1996-2019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为样本对上述理论设想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控制主体变更的目标公司存在显著溢价;利用和放大目标公司的独特性资源优势及提高管理效率是新控制主体掌控公司后提升公司绩效的重要抓手,构成了控制主体变更后实现公司溢价的重要内推机制;内源性和外源性控制主体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原有控制主体的股权遗留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遗留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稳定。本文对拓展并购价值研究、指导中国企业并购实践和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公司财务行为是公司财务研究发展的最新领域。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网络中的网络位置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网络中心度越高,公司越容易发生并购行为,表明独立董事的网络联结有助于独立董事更好地为并购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服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式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独立董事的网络中心度与并购行为的正向关联越明显。本文还补充检验了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的网络中心度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本文的研究发现丰富了独立董事治理、公司并购和社会网络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政策的逐步开放,外资并购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引人瞩目的一大亮点。本文以1995-2011年间发生的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目标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公司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显著正的累积超额收益,而在长期内并不能获得显著的连续持有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动机和并购绩效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了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产品需求波动、成本波动及季节性波动对公司债务期限决策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差异化较大的行业,公司为了免受竞争对手掠夺行为的侵害,会增加长期债务的使用;当产品需求和成本出现未预期的增加时,公司会增加短期债务以进行古诺竞争.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通过改善契约和监督,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但至今仍未出现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结合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显著负相关,其中应计质量和盈余平滑性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间的负相关性最为显著.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披露系统的市场基础设施,如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队伍等,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以更好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资本配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资产减值信息有用性的实证检验——来自银行借款契约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实证检验了长期资产减值信息在企业与银行借款契约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长期资产减值反映了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长期资产减值越多的企业未来业绩越差;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为银行所接受,长期资产减值越参的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总量越少;且银行更倾向用短期借款代替长期借款,以降低风险;所有权性质、地区性质对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有用性存在影响,民营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有用性更强;借款契约期限的差异、减值信息质量的差异也会影响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代理成本是资本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2000-2005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民营上市公司代理成本负相关,而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正相关;第二至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呈负相关,对民营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效果要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正相关;社会公众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不存在相关性;债务总体水平与代理成本正相关,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程度要大于民营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比例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要好于商业信用比例.这两种债务比例对民营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效果影响要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和长期借款比例与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正相关.总之.民营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要低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完善资本结构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我国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民营化改革,以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本文以2001-2003年非金融性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大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并检验了这种影响的原因和作用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上市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显著正相关;(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当第一大股东是国家时,负相关系数更大,当第一大股东是境内社会法人时,负相关关系不显著; (4)实证表明“过度投资”是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典型表现,这不仅符合“自由现金流假说”的推断,而且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融资约束”相反的“融资便利”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1999年至2003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回避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市场因素,研究股权结构、高管持股对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高管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40%之间时,其持股比例和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发挥显著的作用。不同的股权结构对股权激励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设计公司治理机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7年的数据,对创始人离任现象及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现阶段一些企业出现了创始人离任的现象,不同的离任模式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创始人离任但受聘高管不离任以及创始人与受聘高管都离任,都将对企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与创始人离任后期的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创始人留任但受聘高管离任,这种类似于"替罪羊"的离任模式不仅没有降低企业的后续经营业绩,反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改进。这些结果表明,创始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其留任行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善意"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20.
晋升激励和地域偏爱是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以2009-2015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官员更替对企业环境表现的影响,并分别从晋升激励和地域偏爱两个角度切入分析这种影响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换届后,若继任官员来自本地调任,则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将得到改善;而若继任官员来自异地调任,则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将发生恶化。这一研究结论在解决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改变度量指标、考虑滞后反应、进行安慰剂测试、调整样本及控制其他可能的遗漏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异地调任的继任官员出于晋升激励的动机而倾向于降低地方环境治理水平;而本地调任官员出于对曾经任职地区的地域偏爱而更重视当地环境治理。本文创新性地从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和地域偏爱视角探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为理解地方官员的决策模式和企业环境责任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