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在大学新校园区建成之后,由于和主校区相隔,校园文化客观上会存在"文化滞后"的现象;文化滞后现象在宏观上会影响到大学的治理,在微观上会影响到新校区学生行为和认同感;对于新校园区必须要进行"文化整合":既要加强新校区对于主校区文化的传承,也要构建新校区的自我的"场域文化";新校区的文化整合具有一定的意义,是治理新校园区不可或缺的一项议题。  相似文献   

2.
高娴 《江汉论坛》2022,(8):78-84
本文从童谣这一民间文化精微处入手,通过分析社会大风气与文化小细节之间的关联,反思当下文化发展之道。论文梳理了我国历史上童谣观念的演进过程,分析不同历史环境下童谣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的变迁,揭示童谣在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和童年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发展、传播与变异,认为童谣具有传播媒介、社会意识形态表征、代际文化传承和儿童教育路径等多重功能。在童谣式微的时代研究、传承童谣的意义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影响个体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和普遍的文化现象,不仅成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生成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场景,而且推动了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向世俗化、平面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独有的特征:影响内容现实化;影响领域生活化;影响时空交错化;影响方式感性化;影响过程潜移默化。对此,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回归教育本真,凸显生命关怀,推动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傅守祥 《学术论坛》2004,(2):168-171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爱军 《学术论坛》2002,(4):141-144
大众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影响着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 ,大众文化直接导致了青年文化追求低俗化和价值观失衡。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 ,应对的原则和策略是 :“以精英文化提升大众文化 ,以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 ,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 ,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教育 ,引导青年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译制片在中国广泛传播。对外开放带来的异域文化想象,教育秩序恢复带来的文化水平提高及电影报刊的复刊创设,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从事"四化"建设带来的现代化诉求构成了它们得以引进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受众基础和现实机缘。译制片创生了中国社会的大众化娱乐环境,并在此环境中孕育出当代大众文化的生产主体和接受主体,促进了大众文化样式的发展。译制片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亦有潜在影响:既以其内在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思想丰富了作家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创作视野,使其渐具比较眼光和世界意识,也以其内在的大众文化图景暗中影响着部分作家创作的大众化转型。相较"后新时期"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全面渗透,新时期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显得简单、隐蔽和积极。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喜忧参半的童谣——论当代中小学生的仿拟童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泉兰 《云梦学刊》2010,31(3):139-141
当代中小学生中传诵着大量的仿拟童谣。良莠不齐,喜忧参半。引导童谣的健康发展,阻止“灰色童谣”误人子弟,教师、家庭、传媒、社会四方合力。人人有责。  相似文献   

9.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对校园生活的影响已经波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是在分析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审美姿态时,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背景和人的成长阶段来进行分析,把审美批评建立在对时代的生活时尚和美学风格的把握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大众文化抑制了大学生的审美发育,而仅仅强化和突出感官刺激功能,大众文化的审美影响需要在廓清当代大学生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康衢童谣""卜偃引童谣"都是我国较早产生的政治童谣,从内容表达看,古代政治童谣可分为品评类、断言类、预言类三种类型,主要涉及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对政治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政治局势的预测。古代政治童谣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二,即佐证史实的补史功能,引导舆论的宣传功能。古代政治童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与创新性继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树平  雷淑媛 《理论界》2004,(4):137-13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众文化有了迅速发展。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它对精神领域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历史考察、发展现状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使大众文化得到规范、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立华 《学术论坛》2005,(8):185-187
中西方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与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的根本不同,并由此建构了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本质的基本框架:受众的大众性,功能的实用性,日常生活性,娱乐消遣性。  相似文献   

16.
高敬军 《理论界》2004,(6):172-172
大众文化,它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作为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构成人的精神再生产的母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进行自我抚慰的文化形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对受众实施持续影响的技术性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技术合谋,使大众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既产生出文化全球化,更激起了民族文化的反拨.英国文化批评家利维斯批判大众文化,以确立英语语言的经典地位、梳理英国17世纪的传统文化、倡导文学教育等方式建构精英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主导作用,构建了英国文化在面临美国大众文化侵袭下的民族文化模式,为全球化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网络公民的出现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公民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是现实公民社会的发育延伸.所谓网络公民,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在网络社会中呈现出独立、自主、参与、进取等特征的角色延伸和存在状态.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是:真实性与虚拟性并存;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权利与义务并存;一体性与多维性并存;现实性与理想性并存.从目前状况来看,需要对网络公民加强主体性教育、主导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尔康 《河北学刊》2004,24(1):164-169
历史学是说故事的陈述之学,它讲道理,但表达方法是寓论于史,并非以讲求哲理、规律为特色.因此,历史学不宜放弃陈述之学的特征,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历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告别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实证史学与阶级论史学迭居主流地位;20世纪末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可能会由此走向整体史的新史学,因而社会史成为实证史学、阶级论史学向整体史过渡的中间形态.史学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表明,史学功能应当而且正在转换由政治教化转向社会文化,研究成果由大众分享实现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历史研究走近古人生活世界,文学作品贴近今人生活.为此,文学著作应有大众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此而言,社会史研究赋予史学新的生命力.史学知识大众文化化,对史学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并且需要继续克服居高临下的对待读者大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正在成为我国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其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繁荣,必须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几种主要关系,以引导我国大众文化合理、健康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