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东亚国际体制的演变与日本的对外局部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打破了华夷体制规定的东亚原有国际秩序 ,欧美列强蜂拥而至 ,争相攫取各种殖民权益 ,东亚国际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紊乱局面。日本在经受“黑船来航”的冲击 ,很快走上维新道路的同时 ,拟定了追随欧美列强向东亚邻国扩张的政策。本文拟从东亚国际体制着手 ,探讨日本扩张政策的初步展开及阶段性变化。一、东亚国际秩序的混乱与日本  东亚国际秩序在古代受华夷体制的规范 ,一直相对稳定。所谓华夷体制 ,核心内容是由周围各国及尚未形成国家的地区向中华帝国朝贡修好并接受中华帝国的册封 ,中华帝国则向朝贡及受封者提供安全保证。应…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自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形成,并于其后逐渐膨胀起来。促使其形成和膨胀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全面继承古代日本对外开疆拓土的传统;二是在幕末学者吉田松阴“失之欧美,补偿于鲜蒙”的对外扩张思想影响下,采取仿效西方列强、侵略亚洲邻国的路线,并在其入侵朝鲜和备战中国的过程中,于19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全面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三是在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明治政府力图通过武力掠夺别国领土和财富,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1904年2月,日本打着“驱逐俄军”、“维护东亚和平”的旗号,对俄宣战,开始了旨在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战后取代俄国攫取了中国东北南部.无独有偶,10年之后的1914年8月,日本又打着“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问、“恢复东亚和平”的旗号,对德宣战,取代了格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两次战争日本都大获其利,其手段之谜橘,实为俄、德两国所不及。近代日本侵华野心最大,但因实力不足,在华扩张常因欧美列强的掣肘和干涉而受挫.“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便是明显的例证。这一事件使日本痛感孤立蛮干的危险,故而在后来一段时期内不得不调…  相似文献   

4.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始末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军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政府随即将此事诉诸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日本以武力强占中国东北,是其与欧美列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凡尔赛-华盛顿...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争夺殖民地 ,扩展势力范围。亚洲成为帝国主义角逐的主要地带 ,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朝鲜则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在远东的角逐中 ,最突出的是沙俄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这一矛盾最终导致 190 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以俄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日本则凭借此次胜利 ,由一个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亚洲小国 ,一跃成为在远东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大国 ,跻身于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日俄战争不仅引起了列强在远东地区力量格局的变…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端,但日本统治集团策谋已久的“满蒙问题”却是欧美列强无不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向中国行使武力,同时也意味着向列强挑战,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所谓“满洲国”方案,从制订到实行,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国际因素对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7.
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1898.12~1901.12)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表达出鲜明的政治主张,并进行积极的思想启蒙尝试。《清议报》中包含大量有关朝鲜半岛的论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日本与俄国为一己之私而在朝鲜半岛角逐展开评述的,欧美列强在东亚势力的扩张,以及日俄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纠葛都有涉及。梳理《清议报》对近代日俄在朝鲜半岛角逐的刊载情况,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更加全面地认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朝鲜半岛处境,也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维新派借助言说朝鲜以警醒濒临亡国灭种边缘的中国之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朝鲜急进开化派领袖的金玉均,在其初期阶段的日本观表现为推崇并模仿日本近代化模式,而正是这种“倾意依赖于日本”的日本观促成金玉均等人在驻朝日本公使馆的武力支持下发动了1884年12月的甲申政变.在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来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甲申政变以“三日天下”告败后,金玉均通过流亡日本尤其是被日本政府流放四年的生涯,逐步认识到其早期日本观的片面与错误,并开始形成主张朝、中、日三国联合以抵御欧美列强侵略并实现近代化的“三和主义”构想.金玉均日本观的形成及其变化首先是他和近代日本关系变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对近代朝鲜历史以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闭塞与大正民主运动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段历史,是充满激荡与平和、闭塞与明朗对立存在的历史。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获胜后,1910年开始吞并朝鲜,并将势力伸进我国东北地区。日本凭借扩张和侵略,国力大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列强之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在华势力暂时后退,,日本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给日本经济带来飞速的发展机会,把日本暂时从日俄  相似文献   

10.
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确立的国家目标是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当时采取穷兵黩武政策,沿着“强兵——侵略——富国”的道路,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  相似文献   

11.
浅论近代日本与欧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论近代日本与欧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修订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王铁军在近代亚洲史上,日本本来是继中国之后,又一个被欧美列强用炮舰打开国门,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的国家,但也是最早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主权独立的国家。日本是怎样修订不平等条约的?修订不平等条约,给...  相似文献   

12.
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的发展变化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扩张时代 ,铁路更突出地表现为殖民侵略的工具和争夺霸权的表征。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社会的发展 ,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以甲午战争前后为时间跨度 ,以东北亚大陆的中国东北和朝鲜为地域跨度 ,对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略作历史的考察。一   1 9世纪中叶 ,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和商品”猛烈冲击着东方封建主义秩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世界。东北亚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日本的内政外交正处在新的选择时期,围绕是同欧美协调,还是实施独自的东亚政策,社会各界意见纷纭,其状况与20世纪20年代有些类似。20世纪20年代,随着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与欧美列强在争夺殖民地权益问题上的冲突日趋激烈,因而“协调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施策被正式提出并加以实施,但终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获得成功。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或许20年代的历史能为今天东亚各国进行合作提供某些启示。一、“协调外交”的国内背景某些史书认为:“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开始于大正初期的“第一次护宪运动”,经过中期的“米骚动”,到“第二次护宪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朝鲜核试验的战略意图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边际分析理论与博弈论等研究角度讨论。朝鲜核试验不仅对朝鲜吸引外国资本、接受国际援助、进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产生影响,而且对周边韩国、中国等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韩国整体经济并未因朝鲜核试验受大幅影响,金融市场所受负面影响不明显,外资一般持观望态度。对中国而言,朝鲜核试验不利于中国一直竭力营造的良好外部投资环境,对在朝中国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无形中提高了中国的区域军事安全成本。  相似文献   

15.
秩序问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科学判断和系统把握国际秩序变革中日本与世界的关系,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加以考察。从历史视域下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演进、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以及"百年大变局"下日本对秩序变革的应对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的相关认知与实践,发现:"华夷秩序"下的日本,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在尊崇秩序中心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独立性;到近代,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日本谋求摆脱、参与颠覆"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继而又从欧美主导秩序的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经历战败、美军占领、民主化改造后的日本,选择接受并融入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并保持动态调整、努力趋利避害,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秩序观。百年大变局下,日本致力于提升"综合战略活跃度",修补陷入危机中的国际秩序,其与秩序的互构关系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又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扩张的促动因素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和资本的对外投资上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但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步 ,日本企业向海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异常迅猛 ,到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终于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头号投资大国——美国 ,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投资国 ,日元也在日益扩张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东亚地区已经取代美国 ,成为该地区的投资大国。日美之间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力量的倒转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在 80年代受“双赤字”的困扰 ,经济长期萧条所导致的对外扩张的收缩 ;另一方面是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随着经…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殖民扩张时期即列强时代,自21世纪开始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时期即多极化时代,和平发展成为大国更替的主要方式,合作与共赢成为决定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结伴取代结盟成为国家间互动方式的最佳选择,国际体系在整体上更加富有可调整性和兼容性。在大国目标和达成这一目标的资质及条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日本力图通过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结盟对抗,颠覆二战后国际秩序而跻身大国,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树立"以德立国"的理念,实现本国发展战略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本国的外交政策与现有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对接,应是日本从目前政治孤立、经济低迷状态得以解脱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对近代日本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周启乾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仅为列强侵华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且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前后,日本摆脱了西方列...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西方列强和新兴日本加紧侵略其东部邻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积弱的老大帝国与朝鲜李氏王朝的封建“宗藩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发生了一个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封建国家干涉另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政和外交的一系列事件。中国洋务派实力人物李鸿章,七十年代初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实际上主持中国外交;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朝鲜政策大体均由北洋大臣及其幕僚制定和推行。研究李鸿章与朝鲜的关系,可以清楚地揭示清末中国外交的殖民地性质和深入了解围绕朝鲜问题所展开的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本文试图以朝鲜开化运动和甲申政变为线索,集中讨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朝关系,以求对这个复杂、敏感的历史问题作一个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邵冰 《日本研究》2003,(1):66-71
90年代以来 ,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 ,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为了加强对朝鲜半岛的干预能力 ,尽快实现政治大国这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 ,开始积极调整过去对朝推行的敌对政策 ,并与朝鲜进行了多次邦交正常化谈判。但是日本对朝政策在推进过程中 ,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其前景不容乐观。  一、冷战后日本对朝政策的调整   2 0世纪初期 ,日本用武力强占朝鲜并对其进行了长达 3 5年的殖民统治。二战结束后 ,作为大国势力争夺与利益分割的牺牲品 ,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国家 ,在此形势下 ,日本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