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悲”:音乐审美范畴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西方美学中,“美”曾经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概念,不仅审美经验被看作是由它所派生的,而且它也是评价艺术的一个“一元论”的价值概念。但这种情况在当代西方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些人认为,作为一个价值概念,“美”甚至还远不如“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我们通常并不说《战争与和平》是美的,也不会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美的。“艺术价值”要大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又大于“美的价值”,这样,“美的价值”充其量只是“艺术价值”或“审美  相似文献   

3.
关于《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已谈的不少了。本文想就《史记》中人物的悲剧美与司马迁审美理想的形成谈一些看法。一、关于《史记》中人物的悲剧美。悲剧美是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涉及社会生活和艺术两个领域。在前一个领域,它是一种表现为特殊冲突状...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5.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仅在先秦美学中已具刍型,而且先秦的美学方法论,对于以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先秦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审美学方法三方面予以把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先秦美学已经看到了美的社会性,初步地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美,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美学概念,在文献古籍中,还只是偶尔用来表述人体的生理形态。但  相似文献   

6.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7.
《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越 《山东社会科学》2005,42(6):109-114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工艺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以前多从科技成就方面进行探索,鲜见其工艺美学思想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依据《考工记》对各种器物制作规范的记载,分别就器物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等审美特征进行系统探讨,概括总结出它的工艺观、审美观、设计艺术思想与基本原则,并重点挖掘其工艺美学思想及现实价值。它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专门著述,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是其工艺美学思想精髓,特别是“材美工巧”的工艺美学原则,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工艺美学思想成就是形成《考工记》久经不衰和富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固然不是文艺批评家,他的《聊斋志异》也不是美学专著,但是,这部三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杰作,却记载着作者对美追求的足迹。它虽然没有系统演绎美学概念,但其审美特征却是十分鲜明的。《聊》有哪些审美特征呢?我们以为,它有三大特征,即:以善为美,以痴为美,以虚为美。这三大特征构成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理想。以善为美是《聊》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以“善”为创作出发点,设计、塑造人物。所谓“善”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  相似文献   

9.
常谢枫同志在《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刊《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常文)中写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并指出中国美学界在两千余年美学史上“美用相关质不同”信条之下“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常文并没有引述赖以立论的作为唯一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也没有对原文加以剖析,以理解其本意。这样,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便成了问题。实际上并不如常文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10.
刘汉民从事毛泽东诗词研究工作起步较早,作者为自己的研究工作确定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审美的角度”。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诗词?这自然是一个新的重要理论课题。作者在《毛泽东诗词十美》(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一书中将毛泽东诗词概括为“十美”:“人格美”——研究诗人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史诗美”——研究毛泽东诗词在反映现实、把握历史方面显出的审美刨作原则;“崇高美”——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主导的艺术风格;“神韵美”、“绘画美”、“含蓄美”、“典雅美”、“晓畅美”——具体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不同的美学特征,而“章法美”、“音乐  相似文献   

11.
从美学意义上讲,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二百多年前,被古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就在他的美学专著中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观点,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论”,后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他著的(美学》中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过程与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文艺作品,具有无可争议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一…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诗坛上,白居易自觉地继承“诗经”、“汉乐府”、子美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在诗歌美学理论方面,他明确地倡导诗歌创作要表现人民的疾苦;强调了感情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和美”的诗歌美学理论。从白居易的美学思想来看,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取道、释以构成其诗歌美学理论的。所谓“中和美”也正是如此。它是中庸思想在审美领域里的运用,始于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后来发展成为长期统治中国文坛的原则,即“温柔敦厚”(《礼记·正义》)的诗教。中经思孟学派至董仲舒而走向玄秘化。白氏则利用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把它和老庄及荀子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又兼取了释教中“无情有性”的自然泛神论思想;提倡有灵气、灵性(气势、生命力)的创作;从而在审美诸方面,构成其新的“中和美”的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本文拟就白氏的“中和美”作些分析,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识形态论关于“审美”的理解以浪漫主义美学为基础,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与自律性价值,但这种“非现实性”的美学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新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难以解决其理论基础的深层断裂问题。在当代文化现实与学术语境中,审美自律论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受到广泛质疑。各种肯定审美的现实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统一”的生活美学观逐渐确立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实践美学,它关于审美现实性内涵的理解应当成为我们认识文学艺术审美性的前提,也应当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6.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血性精神 ,亦称“蛮性精神”已有不少专论。王船山的美学思想与诗词创作 ,不但上承屈原“九死未悔”的壮烈人格 ,而且从作家的审美人格价值取向、创作的审美创造开拓创新意识、欣赏的审美风格批评标准等方面 ,独具特色地阐述了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霸蛮血性美”审美体系 ,相应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血性真情”内涵 ,“霸蛮独行”狂狷气质 ,“雄强气力”挥斥的形象与画面。一、船山美学中的“霸蛮”血性美船山诗学重要论著《姜斋诗话》中 ,共收诗话三种1 1 8则 (《南窗漫记》除外 )。其中 97则是猛烈抨击诗坛…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美学在对中国美学的价值取舍中 ,一些学者因老庄美学涉及到审美的模糊性和超越性问题 ,往往容易将老庄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来看待 1,从而无形中忽略了“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 ,不可有所取舍和偏废。而孔子美学因涉及到“仁”、“温柔敦厚”以及“美善统一”等问题 ,至少在美的本质、中国美学的风格、人的现实性努力境界等方面 ,依然对当代美学建构多有启示。应该说 ,孔子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2 ,“泛爱众而亲仁”,“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3 ,基本能概括出孔子以“仁”为美的理想追…  相似文献   

18.
一 劳承万教授的审美中介学理论体系,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完成。审美中介学的基本原理建设,主要集中在《审美中介论》与《审美的文化选择》两本专著中,而最近由劳承万主编的《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在阐释性意义上,将劳氏的审美中介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审美中介论》是就美学的认识论层面和在中国现当代美学范围内,为审美中介学的历史出现作了初步的阐释;《审美的文化选择》是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建构、拓展和完成;《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将审美中介学的基本理论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审美:尺度、属性、规律、价值、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内在尺度、审美属性、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关系五大问题上的分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克服旧的直观机械的唯物主义,运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理论和对象化的方法,从关系中去探讨美,才能对上述五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