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养内,调养内脏;养外,保养皮肤;养心,颐养心神;养气,保养元气。养生应顺乎自然规律,但也必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讲究养生之术。即: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荀子主张治气养心。他认为应当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  相似文献   

2.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养生、求长寿是一大特色,不少思想家和医学家认识到"养生"重在"养心",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养心"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形神兼养,调神先调形;养心贵在养德;情欲适度,内守精神;顺应四时,养心调神;调节情志,避免刺激等,而且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深 《今日南国》2014,(4):55-55
国人养生学说:“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养人养生,养生养心.所谓养心,《黄帝内经》说“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养心首养 神说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需要不断地净化.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和身心修养,强调炼就强健的体魄和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主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并提出修身养心、仁寿相兼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强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心",也就是说,养生必须要注意天人相应,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秋天的天气由热转寒,阳气收、阴气长,人体的阴阳也由"长"到"收",养阴成了秋季养生的关键,而养阴的重点在  相似文献   

6.
养生先养心     
养生包括养身与养心两个方面。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中指出"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把养身与养心的关系说得十分明确。那么,老年人怎样养心?就是要戒除"四心":一、戒除忧郁心。叹老悲老,郁闷寡欢,尤其是离退休后,感到失落离群,烦恼孤寂,自暴自弃,都要  相似文献   

7.
谚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里所说的“神补”,指的就是精神养生。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证明精神养生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约翰·格雷所说的:“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掘维吾尔古籍《福乐智慧》中蕴含的性健康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探讨维吾尔民族中世纪的健康思想与行为准则。结论认为《福乐智慧》主张“性繁衍”的民族发展思想,提倡“性节欲”的养生思想,强调“性理智”的调控思想。该书同时也是一部维吾尔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性健康启示意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养生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的手段初步探讨中国传统养生心理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养生心理思想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和遗弃,主要表现为:以形神兼顾、顺应自然、平和适中、顺时调神、以物养性、预防为主、以情制情、清静养神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心理思想至今仍经久不衰;而强调修养道德、精神陶冶、突出养神为主的传统养生心理的思想精髓在发展中遗失。实现中国传统养生心理思想的现代回归与价值转换,是当代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养生观之一:"君逸臣劳"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精神修炼法"。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曾国藩所说的"君逸"即是养心,意即清心寡欲,胸怀坦荡。曾国藩所说的"臣劳"即是肢体常动,经常锻炼,才能保持健康。"君逸"是"静养","臣劳"是  相似文献   

11.
郭象注解庄子独辟蹊径,其“性分”学说实是一种独特的养生论,由“生何以能养”而“如何养生”,由“明性”、“无辩”而“两顺”,最终达到“无心”之境界,郭象之养生并非养有形之身体而是无形之“心”,所以郭象养生论之独特正在于“养生即是养心”,而此“心”正是“无心”之两顺。  相似文献   

12.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挈合点:遵循良好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儒家养生思想的重要方面。儒家道德养生思想注重人的心理建设、精神保养和品德生成,具有精神特征;注重人的伦理责任和伦理价值的实现,具有伦理特征;更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社会特征。儒家道德养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维度来审视,杨朱的思想体系中包涵着厚重的美学意蕴,这一意蕴主要体现在其全生全身的理论核心上,它指向的是对生命美学、人生美学的追求。杨朱的养生美学以保全生命、延长生命时间、提升生命层次和价值为指向,通过养生实现了无痛苦人生历程,进而完美生命境界,实现审美化的人生理想,进入到精神自由的追求中去。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在养身、养心和养性三个层阶上。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维度来审视,杨朱的思想体系中包涵着厚重的美学意蕴,这一意蕴主要体现在其全生全身的理论核心上,它指向的是对生命美学、人生美学的追求。杨朱的养生美学以保全生命、延长生命时间、提升生命层次和价值为指向,通过养生实现了无痛苦人生历程,进而完美生命境界,实现审美化的人生理想,进入到精神自由的追求中去。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在养身、养心和养性三个层阶上。  相似文献   

16.
养生要开心不生气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看来,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就是开心,不生气。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把心情放松,“我从来不失眠,天大的事儿明儿再说。”曲黎敏觉得很多人学养生陷入了一个误区:急功近利。只想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只想求秘方。“这个世界哪有秘方?不要去求秘方,要求自然、求心灵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如今已经93岁高龄了,虽然头发花白,但金老先生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看上去神采奕奕。他的养生秘诀不仅仅是"身"的保养,更重要的是养心怡神。养生贵在护心1.睡眠养心护健康。睡眠是最好的养心术。为此金庸有自己一套"睡眠大法"——鸣天鼓法。做法:睡前静坐闭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后脑,使之听到咚咚的响声,敲击到自觉  相似文献   

18.
养神、养性、养病、养老等等,都离不开“养”。“养”是人生一大学问,甚至人们生活的全过程都需要“养”:从小要靠父母扶养、老师教养、社会滋养,人的成长要靠培养,品德素质在于修养,强身健体必须保养。还有,一旦有病,就应补养、调养、疗养、休养。正所谓“延年益寿寓于养”。 养生之道,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自古而今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诸多有声有色、或动或静、行之有效的养生经验。“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是古人“六养”之论说。如今更有养生之方略: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关键。治疗和预防,预防应为先。运动和静养,二者不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人的内心静如止水时,生活中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这个时候的感觉是至美的,是人生最高的生活艺术,它的境界是"真、善、美"的体现。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形神合一"。所谓"形"即形体,所谓"神"即精神活动、思维意识。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均有着巨大的影响。要维持"形神合一",主要脏器是"心"。这个"心",不仅是指解剖所见的"心",更是指其功能,即人的一切聪明智慧。精神活动和思维意识都是由它而出,十二脏器的功能也是由它来总指挥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14,(9)
正被喻为死人保健医生的"吃素菜养心少吃药"的科学养生方法,对各种中老年慢性病的养疗效果令人震惊。为将这一中医食疗方法发扬光大,现在全国推广实践"吃素养心"防百病的食疗方法,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找到老年慢性病根源天气渐冷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