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苏轼评柳宗元诗,好用“澹泊”“枯澹”等语,意指其诗歌创作形貌朴实而情韵丰满。所谓“枯澹”之美实与儒家所倡“中和之美”、道家所倡“法天贵真”本质相同。柳诗中具有“枯澹”之美的作品,集中创作于元和五年至元和十年之间。在此期间,柳宗元深受儒、道两家“知者乐水”“上善若水”等观点的影响,力求改变“躁进”心态,愤懑之意减淡,内心日趋平和,诗歌创作讲求自然,故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枯澹”之貌。此外,移居愚溪也是造成柳宗元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之一,而苏轼的个人处境和遭遇,也使他格外看重柳诗的平淡自然之作。  相似文献   

2.
<易传>不仅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理论,而且注重"文其辞",表现出辞章之美.<易传>言简义丰,含蕴深厚,具有简约之美.<易传>对<易经>的阐释充满联想,多有描述,富于诗意,而其形式上或用韵或不用韵,均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易传>的语言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齐,具有参差之美.<易传>虽为阐释性文字,但也使用了比喻、设问、对举、顶针、对偶、排比等修辞格,使文章具有修辞之美.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发达的文体,诗学理论在古代文论中也居主体地位,而诗学风格学又是这个主体中的主体。围绕着诗歌体裁建立起来的风格学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研习这部分理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平淡自然的诗风不独作为一种表现风格,甚至升华为一种美学理...  相似文献   

4.
走向中兴:南宋绍兴诗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东瑶 《浙江学刊》2008,(2):92-100
南宋中兴诗歌之前的绍兴时期,被认为是诗歌发展的低谷,本文提出,绍兴诗歌实为中兴之序曲.此期诗人充分认识到北宋末年江西诗歌雕章镂句、瘦硬艰涩、不问世事的弊病,在"靖康之难"的时代变动中重新全面发扬杜甫诗歌的意义,同时在继承元祐诗学精神的基础上倡导新的审美追求,形成具有新变特征的活泼明快、平淡醇厚的诗风,从而为笔意流转、意境宏深而又充满现实关怀的中兴诗歌的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赵芳 《社科纵横》2007,22(7):98-99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从理论上对诗歌风格进行了品评总结,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层面的认识,表达了其"积健为雄"与"妙造自然"和谐统一,自然冲淡与纤秾绮丽对立统一,以及格外崇尚冲和淡远境界的诗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梅尧臣是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的首倡者,有着"开山祖师"之美誉,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平淡诗观的具体内容则语焉不详.甚至失于片面.本文从历史机遇、个人胆识以及对诗歌本质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论述梅尧臣的平淡诗观.  相似文献   

7.
应贤君 《学术交流》2007,(8):151-153
"尚理"和"以议论为诗"是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也常作为苏诗的代表性缺陷而被批判。其实苏诗并非纯粹"以议论为诗",而是充满"理趣美",是高度凝练、高度结晶的情感与哲理、形象结合的表现,它符合诗歌的美学特征。理趣诗的产生是诗歌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苏轼丰富的才学、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完成了宋代诗风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0,16(4):67-70
齐梁时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浅易轻绮的诗歌意象,它们情感体验模式化,语言平熟精致,意象中动态表象与静态表象之间的联系缺乏张力,呈现出形式圆熟,内涵单薄平面的审美特征。与此相对的则是以颜延之等为代表的锻造雕镂的“讹而新”的意象,它们是在奇峭的语言形式中创造的多侧面的感觉复合型意象,追求意象组合核裂变中生发的无穷审美意味,以适度反自然、反常规的语式表达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意象获得立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谢灵运之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相照、争辉千年.观其接受历程,颉颃当中还存易位,而宋代正是变之关捩.宋前陶、谢接受范型未存轩轾之争,但张力运动中已蓄分庭之势.入宋以来,陶诗更宜宋型文化之孳茂,使得谢灵运降至次要位置.宋代"扬陶抑谢"现象可从"自然"维度进行解读:谢灵运修睦"辞巧"与"才性",而陶渊明融通"辞达"与"平淡",互映"自然"而致谢落陶起.宋代"扬陶抑谢"现象是"世情变文"规律的昭显,世情与文学之变导致陶谢"自然"接受之变.  相似文献   

10.
时红明 《社科纵横》2014,(8):124-126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历来论者虽多,观点却大致统一,基本都认可其诗纯真自然、平淡清新、明白如话、质朴率真。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确实别开生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说陶诗的语言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追求辞藻华美的风气相对立,倒也言之偏颇。因为陶诗的语言风格是在当时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而玄言诗其实并不崇尚骈俪辞藻。而与陶渊明基本同时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等的确崇尚骈俪,喜欢堆砌辞藻,但他们俩毕竟是挺有名的晚辈,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刘宋初年的元嘉时期。而陶渊明的诗风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延年、谢灵运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里的《国风》,崇尚自然、真挚,直抒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也许是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农民诗歌”的最初作品.数千年来,多少无名的农民诗人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庄稼汉诗派”的“农民诗歌”创作一时兴起,从此,中国文学史有了“农民诗人”这个称呼. 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春泥诗社”兴起于青岛平度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让青岛平度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春泥诗社”出现后,使整个平度都具有了抒情的特质.张文华、张素兰、崔瑞青、刘成爱、刘旭良、王奎高、郑书联、于兆杰……这些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充满着向上的朝气,就像大地上的庄稼,自然而朴素,蓬勃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2.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查洪德 《求是学刊》2013,40(4):130-141
"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  相似文献   

15.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修·阿诺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独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方法对此后的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甚至断言诗歌作为一种"生活的批评"终将取代宗教哲学.他要求诗歌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诗歌的最高标准.而他的"试金石"理论的根本失误,就在于过分看重了某些诗篇的"精彩片断",而忽视了诗歌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站在梦寐以求的现代文明的伟绩面前,进一步审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果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在已经被征服了的大自然中,失去了相当可贵的美的因素,并且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面对种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危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呢?不懈的探索,使人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平淡、自然、古朴的美,比起任何雕琢、装饰、妖艳的人工化的美都要生动、美妙、令人难忘.于是,人们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把返朴归真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推为时尚.当然,这一新的认识成果是人们重温了历史、深刻体验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的深重破坏以后才有的.我们对这一认识大可不必担心,人们也绝不会完全抛弃现代生活而做盲目的简单的回归,再回到古代去.本文试图对“返朴归真”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贾双红 《探求》2005,(Z1):117
古诗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极具概括力并蕴含丰富的内容.诗人们通过对景物、事件的传神写照,表达其思想感情,寄托其理想抱负,或者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小学古诗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教材上的诗意解释,完全忽视了让小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体味中国古诗独特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优秀的诗歌都是十分精炼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十分广阔.因此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蕴,领会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文蕴含的道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鲁敏论     
曹霞 《新华文摘》2022,(3):93-95
在"70后"作家中,鲁敏的经历颇为特别.她曾经在邮局工作过14年,做过营业员、劳资员、支书、外宣干事、秘书.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很久.1998年某个"平淡而致命的黄昏",她从30层写字楼的办公室向外俯瞰,看到了小贩、警察、公务员、失恋者各色人等匆忙前行,平静的外表下紧锁着深沉的秘密.那一刹那,她被一个想法击中了:"我迫切...  相似文献   

20.
叶君远 《阅江学刊》2009,(4):99-105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坛巨匠,而且是一位富有才情的杰出诗人,现存诗歌三百余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从风格上说,受韩愈和李贺影响较大,雄放奇崛,但同时也受到杨万里影响,呈现出自然淡远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