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永战 《理论界》2007,23(9):191-192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们的物化意识,从而也使无产阶级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他认为,人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方法,才能获得自己的阶级意识,从而深入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最终克服和消除物化。  相似文献   

2.
以一个全新视角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进行解读,旨在挖掘物化意识、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三者的内在一致性,最终形成了“历史总体性辩证法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社会历史层面上具有鲜明一致性”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如何看透资产阶级物化与物化意识,达到无产阶级的意识自觉,这是青年卢卡奇的理论指向。怎样实现这一点呢?在青年卢卡奇的理论分析中,这是以一种历史认识论完成的。只有实现了对历史的认识,看清了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存在,无产阶级才能在历史中超越资本主义。因此,历史认识论构成了青年卢卡奇的理论基础。怎样才能达到对历史的认识呢?青年卢卡奇区分了历史认识论中的三个层面:直观、反思与总体意识。在他看来,科学的历史认识是通过批判直观与反思认识、以总体性认识为基本特征的认识。直观的认识指的是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澄清“历史—社会”运动机制与“阶级—个体”意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中完成了“主体性”概念的出场,在克服物化的路径探讨中实现了对无产阶级主体性革命特质的现实分析,为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语境中革命主体的确证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是我们百年后再次审视“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邵永选 《理论界》2012,(6):80-8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造成了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集中体现在近代哲学形式与内容的二律背反。物化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导致了近代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出现克服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从而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形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其超越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所在。在笔者看来,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分析是极其深刻的。但是由于局限于黑格尔哲学的视域中,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阐释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刘建卓 《北方论丛》2015,(6):122-126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彰显为关于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的这一总体性辩证法集中展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结构的批判,以此不仅真实地揭示了人的物化存在,而且通过诉诸无产阶级意识把总体性辩证法最终绽露为摧毁物化和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武器。这深刻表明卢卡奇的辩证法已经触及到了存在论的根基,《历史与阶级意识》切实开显了隐藏在方法形式下的辩证法实乃作为存在论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时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8.
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9.
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实证化的解读,割裂了社会现实与革命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丧失了有力的革命指导。卢卡奇指出,必须在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重建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构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物化结构中处于主客体同一的社会地位。这一特殊的社会地位直接促发了阶级意识的产生,并最终在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的辩证统一中指向革命的实践。一些当代西方学者在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中将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的辩证关系割裂,从而使革命道路问题再次陷入困境。霍耐特只抓住了对物化结构的批判,抹杀了阶级意识的革命向度;齐泽克只抓住了阶级意识的革命向度,使阶级意识成为纯粹的革命理论建构。如何在当代重新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我们需要回到卢卡奇,重思《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纪初,面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悄然兴起。在这一潮流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进行评判性研究。透过对中介范式理论实质、理论使命和实践运用的描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利用中介打破对待现实客体的“直接性”,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的力量”,看到历史的“事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1.
李宏伟 《北方论丛》2009,(1):133-135
20纪初,面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悄然兴起.在这一潮流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进行评判性研究.透过对中介范式理论实质、理论使命和实践运用的描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利用中介打破对待现实客体的"直接性",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的力量",看到历史的"事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化的总特征--物化意识.这种文化所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化、主体原子化、主体的数字化、官僚制的形成、大众文化丧失了批判性、学术研究片面化等方面.卢卡奇认为可以通过恢复人们丧失了的总体性来克服、扬弃物化意识,无产阶级只有理解并运用总体性,才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物化关系是以物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关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物化关系具有双重属性,在此之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正确地认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双重属性,对把握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以物化为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希冀通过"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克服"片面性"的物化意识,重拾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恢复人的真实关系;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明显大于其理论局限,其在对人类解放思想的探索上既继承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与工人运动紧密相连,紧紧围绕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教育而进行,有着自身生成的内在逻辑。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实际意识”水平之间所存在的“意识差距”,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在无产阶级政党所带来的“思想教育”的中介因素的作用下,普通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无限接近于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阶级意识,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旨归于无产阶级作为“自为阶级”而展开“政治行动”,带来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过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非凝固的已完成的意识形式,而是在弥补“工人意识”与“阶级意识”之间的“意识差距”中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6.
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是实施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基本前提。窃以为科学的执政意识,起码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阶级意识出发,认识我们党的执政是我国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无产阶级专政之所以得以确立,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社会生产力中处于特殊地位的无产阶级本身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无产阶级专政本身正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表现。二是从社会意识出发,认识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今天所领导的不仅是无产阶级而是整个社会;如果不能直接而有效地服务于整个社会,无产阶级将不能继续发挥自己的阶级职能。这两方面意识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我党科学的执行意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问题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对其本质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和阐发。将现代性问题的本质归结为物化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种路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视野,即将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化。在物化分析的方法论视野下,物化逻辑贯穿了现代性问题,可以说,物化就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物化本身包含着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对物的态度的错置,因而正确地揭示物的本质、树立对物的正确态度就是克服物化的必要前提。物质概念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而对物质本质的揭示就离不开对物质概念发展的谱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反映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的观念“物化意识”,以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哲学史上有关观念的发展积累,需要提出和明确物化意识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关于两者的转化和统一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四个认识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化意识观”。它认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认为要超越物化结构就需要运用主体—客体辩证法恢复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的总体性从而扬弃物化,而无产阶级正是主客体辩证法的承载者,因此,无产阶级意识的成长与自觉与否不仅关系到总体性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生成,而且还是革命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并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而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与主体性形式这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对物化的社会结构的消除,不仅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需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商品拜物教的破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