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程勇真 《中州学刊》2006,(5):289-291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提是“质的规定性”顾名思义,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的美学史,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历史上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范畴、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而所有这些又都是跟我们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以及由之形成的特定的民族心理素质分不开的。因此,一方面:既要将中国美学史放在“中国的”这个“特写境头”中,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来把握,充分显示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  相似文献   

3.
美学史方法,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方法问题。是近年来美学争论的热点之一,其中一个最重大的分歧是:到底如何对待古人提出的范畴和命题?是用“现代语言”表述,还是“用古人解释古人”?说穿了,就是某些同志自己所表示的: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大家都同意美学史应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可是,在如何对待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从而导至美学史的实际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最近,我从叶朗先生近五十万言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得到了莫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经过多年精进,终于进入了一个由“通”而“断”的新阶段,吴功正先生的《六朝美学史》的问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无疑是这一阶段的新成果.通览全书,其新颖独到的美学史观念、别出机杼的理论阐解和纵横捭阖、用宏取精的学术风格,尤如清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5.
探寻审美文化与美学史研究的新境界———“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许金如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扬州美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4月21日~...  相似文献   

6.
普遍意识:中国美学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意识缺乏是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之突出局限。当代中国美学需走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守护神角色 ,以人类文化共性为立足点。超越中华审美精神个性 ,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共同性问题之普遍意识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自我超越、深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传统 ,此正为西方美学之弱项 ,深入、系统地研究此三大传统 ,将大有益于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大有益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撰写中国现代美学史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难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内在动力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中国现代美学史叙述和阐释的科学性和被认可度。现在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美学史论著没有意识到这些难点并试图解决它,因而在论述起点、人物取舍及理论基石上,似乎见仁见智,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先确定了逻辑起点、中心线索与内在动力,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才有更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姚文放中国美学研究在前几年曾好好地“热”过一阵子,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实绩,于是我们有了一批纵论两、三千年中国美学史的宏篇巨制,其理论贡献和学术价值不可低估。然而与这种通史著作的热...  相似文献   

9.
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50-260
在我看来,正是经由种种不对研究对象进行反思或不对理论研究对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各种外部性需求渗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法学论者的知识活动。本文分别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学术传统自觉建构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以及学术批判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增长逻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更大的范围上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甚至也关涉到了作为整体的中国学术体制如何走出困境问题。从总体的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或开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实是一种警醒知识生产者去更关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本身的内在进路。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体制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本文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内在视角也并不可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全涉的解答,因为它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理论的美学史几乎是中国美学史惟一的书写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美学史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为美学史研究带来新动力。然而现有的文化美学史仍未脱出理论的美学史的窠臼,仍在追求一种虚幻的“全面历史”。这是一种实践上不可能、理论上错误的书写理念。文化的美学史的方向应当是彰显生存的历史性深度,它应是一种包孕着多重性、差异性的整体性构造。  相似文献   

11.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研究中国美学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这里我只谈一个方面,就是研究中国美学史对于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摆在我国美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建立一个现代美学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3.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5,(12):86-92
近代学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固然深受西学的刺激和影响,但它毕竟不是西学的简单位移,而是中国人在近代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一种文化创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经世实学。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学术的特点及形成史时,既要注意“西学东渐”这一横向运动历程,更要探索中国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这一纵向运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华 《河北学刊》2003,23(3):157-161
列文森是美国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 ,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本文主要对列文森的两部学术代表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灵》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 )进行剖析 ,并对列文森的研究特点作了考察 ,认为他浓厚的“犹太情结”对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有深刻影响 ;他的历史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倾向 ,他在阐述问题时喜欢用二分法 ,他有着强烈、深刻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美学史研究应该是美学思想史与审美意识史的互补统一,中国审美意识史是中国美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基础.对此前辈学者王国维、宗白华、李泽厚、蒋孔阳等曾给予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在具体的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力主器与道的统一,文献与器物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考古学、历史学与美学的统一,以及多学科和艺术门类研究的纵横交错,并在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中实现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伟  田瑞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86-93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在急速发展和快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上,在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理论语境与生长脉络.为了让中国当代美学史的书写更加科学严谨与系统全面,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中国当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内在动力.这是重写中国当代美学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关键性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当代美学史书写的基本思路和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相继出版了多部美学史著作。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某些不足。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一股重新审视学术史的热潮,多种新写的学术史问世。在这种背景下,陈望衡教授的《中国古典美学史》于1998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相对于已出版的中国美学史著作,这部近百万字的学术专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首次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体系作了明确而完整的概括。本书绪论把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分为四个系统: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  相似文献   

18.
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年了;为富国强兵而上下求索、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徐光启算起,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中国学人当前面临着相当多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和困惑。 这些挑战,从哲学层面说,表现为究竞如何才能彻底打破“中”“西”“马”间的森严壁垒,通过融会贯通而找到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进而实现对现代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从人文学术角度看,如何对'-3今现实生活之中的人生意义进行恰当的理解、把握、探讨和研究,而非停留于简单化的“引进”或者“集体失语”;而且,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说,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如何确定其学术前提、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真正恰当地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维度。 只要不再满足于完全唯洋人的思想学术马首是瞻、努力从“照着说”走向“我要说”,只要正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真问题、力求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我们就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彻底批判反思既往的学术道路、通过直面追问并厘清当今的学术困境和机制,祛除形形色色的伪问题伪学术和伪思想,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探索并逐步确定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出路。 为此,本刊以“中国学术研究的问题与出路”为总话题,本期特刊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国——有关“中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对话》一文,并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刊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存在大量的“托名”现象,以至“辨伪”成为历代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尽管古代“托名”的存在原因非常复杂,给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和困扰,但其中反映出的学术的内在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造时下泛功利主义的学术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汪丁丁首先提出一个论题,即:经济研究中形式主义(规范化)、本土问题意识与学术自主性三者的关系。丁丁所表述的有三层意思:譹经济学家正确的“问题意识”应是立足于本国的“本土问题意识”,放弃“本土问题”,将沦为“学术殖民地”;譺中国经济学家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在于发现和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本土问题”,揭示“本土问题的全球意义”,此一途径方能展现中国学术的“自主性”;譻经济学这门学科既具科学性,又具社会性,“本土问题”是把握“社会性”的关键,在此前提下,无须过多质疑经济学的“科学性”。同时,应该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