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越文化的三次发展机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元前333年楚败越以后,吴越文化开始转入低潮时期,民族性由夷越文化向汉族文化转型.到东汉时期,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社会经济开始复苏.此后一千年间,吴越文化的发展获得三次外部机遇一、永嘉之乱;二、安史之乱;三、靖康之难.中华文明的这三次劫难,给吴越文化带来加速发展的机会.先进的中原文化大规模涌入、南京与杭州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经过千余年的融合与发展,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成为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吴越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地区.  相似文献   

2.
论吴越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小说既受制于小说这一体裁的特定文体规范,同时又在其体貌、体式、体格上,常常显露出吴越文化积淀的制约和影响。要而言之,它除了具备一般地域小说所共有的特征以外,还体现在感知表达的抒情化,格局氛围的精雅化,人物创造的写意化和语言形态的地域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的今天,我们的法治研究应该从立法重心转向在充分尊重中国法制文化传统背景下,研究通过怎样的立法技术把法制宣传及执法活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反馈到立法环节,及时对现行法进行解释、填补漏洞、利益平衡来实现法制与现实生活的高度统一、协调,实现法冶的良性发展和循环.通过法治研究路径的转变,实现“书本上的法”向“行动中的法”转变.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30年代在<现代>杂志周围聚集的一个作家群体,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派"创作群体.这个作家群由同属"吴越文化"圈的浙江作家为主体构成,便显示出与地域文化的诸多精神牵连."面海"区域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其勇于外向拓展,接纳外来思潮,重视对现代主义的探求;而吴越"水文化"气质的渲染,又使其"现代"探索具有更多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接受角度论述吴越文化对周氏兄弟的影响 ,强调的是主体能力的亲近与吸收。周氏兄弟的经历与个性不同 ,造成了他们对吴越文化吸收的差别 ,由此形成了他们为人为文的迥异。  相似文献   

6.
陶磊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26-135,125,161
上古时代的吴越文化,其文化基质与中原文化有明显差异,不存在中原文化中的类似于萨满主义文化的巫统与血统分疏的文化结构,其中没有祖宗崇拜,是单一的崇拜自然神灵的文化。由于缺乏血统观念,这种文化没有出现类似中原的限制他人政治、宗教权力的历史事件,始终崇尚平等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其文化发展经历了从巫术到数术的历史发展步骤,并且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单一的政治、宗教结构,决定了这种文明的基本面貌必然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的经世精神有其特定的内涵。肇端于先秦,标举于清季,形成两种不同的经世观。一是乾嘉学术所主张的学术上的经世求是,一是湖湘学者所力行的经世实学。两种不同的经世观,成就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型。在湖湘文化与吴越文化两大文化体系中,二者的根本差别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入手,可以回答一些学者就湖湘文化研究提出的种种疑问,特别是通过对少为人所研究的湖湘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的分析,完全可以肯定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不同于其他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转型性变革情境下,为回应社会文化情境要求,大学需要在组织文化层面做出转变.大学组织文化集中体现为人工制品、价值、基本隐性假设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大学组织文化转变可以从融合、分化和碎片三个取向了解文化表现形态,运用竞争性文化价值观模型发现当前所处文化价值类型和目标文化价值类型,进而运用文化价值转变过程模型来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岩画符号系统中,涡旋纹与同心圆重圈纹常会被相提并论,其实这两种符号不仅造型概念有别,图像原型也有所区别,因而在研究上应当区别对待。就数量与分布而言,涡旋纹远不如重圈纹在北方岩画分布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却集中出现于两地,一是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岩画区,二是宁夏中部黄河东岸的灵武岩画区,后者是北方岩画涡旋纹符号最为集中与发达的区域。宁夏灵武涡旋纹岩画非常具有代表性。灵武涡旋纹岩画在贺兰山岩画系统中更清晰地反映了与黄河的特殊关系,是整个北方岩画系统中凝聚着黄河古代文化色彩的一个集生存与宗教祭祀为一体的古代图像志资料。  相似文献   

13.
老年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老年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变化,即由人口老龄化是计划生育的失误到社会发展的结果的转变,由老年人口是社会负担到人才宝库的转变,由反对老年人再婚到鼓励和支持老年人重组家庭的转变,以及关于退休年龄、养老模式和孝道观的转变等.转变传统的老年文化现、形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新的老年文化观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不仅对老年文化观的转变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亍促进老年文化观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思"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将问题具体化到其时空背景之中.由此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分离,使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不再能凭借政治的强力作用而获得一种硬性的约束力量,而是转变成了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的"软性"约束.对于这一转变的不适应,便是引发文化人人文精神失落感的现实基础.市场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单一性,而将转变为一种现代性取向与传统性取向并存的复调化状态.在这一转变中,文化人能够做的,一方面是适应"边缘化"位置,另方面是建立起新的学统以作为承载人文精神之基础或载道之具.  相似文献   

15.
段小强 《兰州学刊》2009,(9):206-210
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美术学界已对其探讨颇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家窑文化蛙纹做一个新的解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蛙形纹饰在不同的类型时期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即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蛙纹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半山类型时期是以意象的手法表现,而马厂类型时期则是以抽象的手法表现。而蛙纹的这种演变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与当时人们的信仰、崇拜、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时期所处的社会性质的差别——早期(马家窑类型时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中期(半山类型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晚期(马厂类型时期)则已经进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朝鲜半岛出现了原始平底栉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陶器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淤泥的细泥胎土以及在其中掺以细砂的胎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朝鲜半岛的陶器与其它出土品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地区陶器形制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异,历史进入“无纹陶器时期”.早期原始平底无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文化似属熊民族和虎氏族所有,以中—西区栉纹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可能属于檀君天神族,而褐色纹彩器或许是华夏“仙人”的遗存,这三支势力的融合构成了朝鲜半岛的史前黎明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后霸权时代,权力运行方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化、从外部的高高在上向内在生命化转变、从规范性向事实性转变、从表现向交流转变.这些转变使得霸权权力的统治方式变得更加难以辨识、难以揭露,因为霸权已经以一种生命化的方式内化到其所主宰的对象之中,成为无所不在的文化与政治,成为一种本体化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自虐是受虐者在面对强大生命力或生存压力时无奈的表现,是弱者或弱势群体的心理或行为。它使弱者巨大的痛苦得以缓解与释放,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对于生命力强悍的人来说,自虐是其生命的放纵与狂欢。在《白鹿原》中,自虐是鹿兆海走向人格完善的“桥梁”。在鹿家父子身上,自虐体现出正面的情感价值,是其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蝉意"初探     
从最初红山文化的玉蝉至殷商时期青铜蝉纹,再至汉代工艺精致的"汉八刀玉蝉",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古人对蝉普遍的关注.本文将结合出土文物及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蝉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以期能初步探讨蝉意象的内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亲密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由传统的角色中心型向个体化亲密型转变。在文化濡化与涵化、国家政治经济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个体能动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影响到亲密关系。未来亲密关系研究应当发挥文化敏感性在解决亲密关系理论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亲密关系研究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亲密关系研究需要注重现实中人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