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满足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它反映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相似文献   

2.
<正>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概括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其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特别是如何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指导生产,这是过去很少研究论证的问题。本文打算就这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自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表述以后,经济理论界就把“满足整个社会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理论界在回顾总结我国30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时,往往认为30年来生产虽然发展了,却没有带来生活的改善,生产和需要严重脱节,这些似乎都是因为不知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都是由于生产的目的不明确所致。因此应当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使每个经济工作者都能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以便按照这个目的来开展经济工作。能不能说过去许多人不明确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应该说许多干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学者们普遍都肯定了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表述是正确的。斯大林说:“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在于对这个“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所讲的“需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对内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援外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多需要的观点,就是多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的论述的曲解,成了我国现实生活中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的理论依据。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实在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以比资本主义更大的累进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尤其是象我国这样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为紧迫。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资本论》第1卷559页)。因此,持续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6.
解决主体需要与客体状况之间的矛盾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满足人们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四个基本方面相适应,努力推进物质生活条件系统、社会生活条件系统、精神生活条件系统和生态生活条件系统建设是发展的基本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以实现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根本目的的各种生活条件的生产创造、交换分配和消费使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坚定不移地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这就是说,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条件得到必要的保证和提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度稳定向前发展。在建设中要正确处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犹如骨头和肉的关系。所以,在确定生产性建设时,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城镇住宅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直接目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不满足人及其需要的生产,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可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能否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自己的直接目的呢?不能。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必然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换句话说,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的直接目的也就怎样。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要服从于生产的直接目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满足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目的与企业(指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目的之间的关系,应该用对立统一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企业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企业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包括了企业的局部利益,但各个企业又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一方面,以社会生产目的为根本的、首要的目的,另一方面,各自又有自身的目的。不过,后者是从属于前者的,居于第二位的。 有的同志不同意企业有双重的目的。但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企业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它同时也全面、完整地体现了社会的生产目的。董辅礽同志认为,说“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多个的,至少应该有两个,即满足需要和增加利润,其中满足人民的需要又是第一位的目标”,这种看法的不当在于:“把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一目的的实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必要进行充分地研究。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  相似文献   

12.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是商品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已发生新变化 ,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还是应从研究商品价值转化为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是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要赢得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也是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 ,更是取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已越来越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它规定着在研究我国的消费问题时,决不能局限于物质消费,同时应该认真研究精神文化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努力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即使在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做得更好,这不能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已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如何发挥体育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重要问题。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即人既受到自然发展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发展规律支配。体育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伴随着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回答了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想着重谈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 一、科学地解决了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的论述是《决定》对所有经济理论问题发展的最根本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属性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的科学概括,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个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这个新的概括说明,商品经济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异己物,也不是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回答的是为什么进行生产,国民收入分配回答的是新创造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分别用于哪些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起着决定作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同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搞好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在资本家企业商品生产中作用的理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市场经济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它们在运行的形式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价值规律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商品生产中作用问题。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一、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卖出去。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经济理论方面主要是照搬了斯大林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我深感斯大林的上述定义既不完整,也不准确,而且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和绝对化。表现如下:一、斯大林没有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这个根本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  相似文献   

19.
权力对社会和个人的有用性构成了权力的价值属性,反映了权力满足社会及个人欲望的关系。罗素以人性需要为根本,从社会整体到个人、从不同形态权力的作用、从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中回答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权力。进而,以伦理思想为指导,提出权力的善与正当,确定权力的价值追求是要以实现社会的普遍善为目的,表达了理想的权力价值观。然而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来看,罗素的权力价值观显得虚浮,他鼓吹的正当的、普遍的善,在传统剥削阶级社会里根本难以实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权力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作为掌权者才能维护社会的普遍利益。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但是,目前全国学术界却盛行为生产而生产,为晋升而生产,为完成指标而生产.本文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探讨了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目的,然后再从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目的的视角去理解和探讨政府的知识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