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道德缺失,指出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分析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刘武俊 《21世纪》2000,(5):54-54
目前,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危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某些无形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却令人堪忧。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号称“中国首骗”的牟其中、“点子大王”何阳毕竟只能逞一时之势,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陷入集体性信用危机的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机、强化信用意识和倡导信用至上实属当务之急。 何谓信用?信用就是一种责任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信用既是人的一种品性,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德性。信用是与利益息息相关的,恪守信用其实也就是即尊重他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中国目前正处于道德危机的困挠之中。道德危机是个人道德堕落的表征,归根到底是我国国民人格素质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消除中国道德危机的根本对策是加强全民的人格建设,提高全民的人格素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转型。在这一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价值观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生活方式危机和生态危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和延缓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微因此,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这些危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具有特殊性,加强农村新型社区道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在现代性冲击下,农村新型社区道德文化出现危机,表现在信任危机出现、传统美德丧失、道德困惑产生、道德标准降低等方面。必须通过传承乡土文明、培育社区精神、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创新形式、强化多元共治等措施构建农村新型社区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政策、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等角度阐述了高校校园的网络文化及网络道德危机,并阐述了从理论和技术上正确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文明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政治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在上层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功能,精神文明理应涵括并突出表现为政治文明;在政治与道德并存的社会里,政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没有文明的政治,不可能有文明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同时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我们不仅需要文明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更需要文明的政治道德。  相似文献   

8.
道德理性是文明人的一种禀赋,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即在于人心是否为文化之心和道德之心。中国以道德理性而称誉世界,儒家更把道德理性的高扬发展到道德理想主义崇拜。然而,中国文明的悲剧亦在于此:道德理想主义崇拜非但没有给中国人营造出真正的道德家园,相反的却是中国文明难以自新的根源。因为道德理想主义崇拜必然导致道德乌托邦的营建,而在道德乌托邦里,是最无道德可言的。因此,中国人哪一天跳出了道德理想主义崇拜的思想陷阱,哪一天也就有了真正的希望和灿烂。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企业诚信危机与经济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企业诚信危机,这种危机已逐渐向社会蔓延,对传统道德诚信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作指出,为克服企业诚信危机,就要从企业道德他律和企业道德自律两个方面来大力加强我国企业经济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道德危机成已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青少年道德教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探讨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从而深化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物种文明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自身进行交流的所有方式的总和,而文明在本质上则不过是其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盛行的仍是狭隘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对传统人种文明的颠覆和超越,是基于物种平等基础上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人类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3,(30):37-37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首家“道德医院”正式挂牌坐诊,专门诊治社会不文明现象。“道德医院”是吴兴区创新助推全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一项实事工程,是打造文明和谐家园的有效平台。其前身是社区“道德门诊室”,  相似文献   

13.
文明创建的核心在于人的道德素质提升,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人格健全。因此,要从人的道德提升入手深化文明创建,做到人有励、少有育、义有根。  相似文献   

14.
道德同一性的衡量标准是健康的自我意识、有效的他人镜像以及与认知一致的道德行为等。不能正确利用网络的青少年,会产生道德自我意识的危机、他人镜像的混乱以及道德行为偏离等同一性危机。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采取措施来重建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西方文明话语霸权的背景下,辜鸿铭以道德与文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提出文明的本质为“道德标准”的观点。在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辜鸿铭认为西方现代文明缺乏一个高尚的道德根基,在19世纪商业主义的侵蚀下,西方自由主义文明已蜕化成一种“物质实利主义文明”;而儒家文明以“道德责任感”为道德根基,将道义置于利益之上,是一个有着合理道德根基的成熟的文明。辜鸿铭对儒家文明道德本质及其现代价值的阐发,对我们今天反思儒家道德文明的价值深具启发意义,但其文明观体现出道德本位主义倾向,是一种重德轻力、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有失偏颇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网络化生存”时代,但是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差强人意。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已成为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当务之急。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网络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与危机时时存在、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建设滞后。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的传播;着力构建绿色网络,增强吸引力,传递正能量;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坚持线上线下教育两不误,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企业生产道德概念的提出具有必要性;企业生产道德的主要规范有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保护环境、产品安全;企业生产道德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企业伦理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时期。“改革是一场革命”,而这一深刻的历史变革必然会对社会道德领域发生重大影响。随着现阶段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领域的变化已经日益明显地显露出来,并引起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一个向来把道德文明当作精神文明核心的民族,道德危机无疑被视为一种深刻的文明危机。那么,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道德领域的流变趋向究竟怎样?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把握这一流变?本文主要讨论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分析评价道德现状、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改善不良的道德状况。 一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的现实存在,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我们进行道德变化分析所应遵循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灭亡,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而且也是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顾炎武以一种历史的自觉,深刻反思明王朝覆灭的教训,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道德文明之重建的道路。其道德伦理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社会的负面国民性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发近代学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之先声;第二,不像宋明道学家那样讲玄之又玄的高妙道德“境界”,而只给人们预设了一个“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第三,他反对朱熹所说的对“狂者”要加以裁抑的观点,认为“大凡高迈亢爽之人易于入道”,主张带有个性解放意味的豪杰精神。这一切,都是顾炎武的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值得重视的近代性因素,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从道德理想主义向着经验主义或现实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在20世纪初较早地通过区分文明的物质层面与道德层面,发展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擅胜场的论述,下启东西文化论战。“一战”爆发呈现的欧洲文明危机与袁世凯复辟呈现的民国初期的共和危机,激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陈独秀持东西方文明不可调和论及“全盘西化论”,反对辜鸿铭以中国文明拯救欧洲文明的主张,形成针锋相对的格局,清晰显示现代中国建构的文明基础问题,已经与王朝时代的夷夏之辨很不一样。更多论者主张东西方文明调和论,李大钊、杜亚泉等人在1916年前后已经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东西文化有何差异、孰优孰劣、能否调和、如何调和等议题的展开,呈现了共和制新生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探寻现代中国新的文明基础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中国知识思想转型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