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岭南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粤商形成了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迷信及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粤商的商人精神是指商人的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它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粤商的从商宗旨和原因 :二是在经商中的敬业精神和观念 ;三是商人的商业伦理观。通过对粤商的商人精神分析 ,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商人一直处在传统“义利观”的制约下 ,使之无法和西方商人一样具有一种对利润追求的无限制冲动 ,这就是中西方商人精神的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论明清粤商与广西圩镇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广西圩镇经济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广西本身缺少发展商品经济的内在动力 ,粤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探讨粤商与广西圩镇经济的关系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粤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海商为主要代表的粤商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商帮,在粤商的长期发展中,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岭南海商的开拓冒险、崇尚家族宗族及社会资本、开放兼容、重商等诸多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粤商优秀代表正是以其雄厚的财力为人瞩目,无论是出身草根阶层,还是出身富豪之家,在行动执行方面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都表现出了务实真干、循序渐进的行为,由个人色彩浓厚的个体商业模式到逐步扩张成正规严密的企业集团,正是注重创业付诸实践、积少成到大成、做大做强作为自我向好发展的行为目标,表现出稳中求进、水到渠成、独领风骚之意。  相似文献   

6.
作为商帮文化而言,粤商不怕出身低,更不畏惧创业的各种艰辛,可以将他们的成功之路概括为自我生存发展壮大的"自生"文化:第一,"寄生"属于寄于生存的磨练阶段,砥砺人生的种种成就大事的优秀品质;第二,"寄生"之后积蓄力量成为创业发展的新生阶段,这是打造商业成功与否的必经之路;第三,是能否将事业做大做强,这就是商业运作顺畅、良性发展的"强生"阶段;还有就是商家所期待的长久持续发展的阶段,获得永葆商业永续发展的"长生"态势。这就构成了粤商发展四部曲的"自生"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伴随着广东商人的源源入桂,大批粤商会馆也纷纷建立,会馆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在促进汉族商人群体与少数民族农户之间的交往,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外部市场的连结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晋商、徽商、粤商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商帮。晋商以"票号"著称,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徽商厚朴敦实,其在盐、粮、木、布帛、典质等传统商业领域的成就称雄一时。粤商果敢练达,在内外贸易中均独树一帜。但他们或生性刻板,或好儒而轻贾,或囿于内耗,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演进时期,没有适时变革,充分正确地发挥商业资本的作用,渐次落到时代后面。崛兴于鸦片战争后的宁波商人,乘新陈代谢的时代潮流,以其稳健慎密勤勉的风格,顽强拼搏,求新求精求美,创造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许多奇迹。他们爱国爱乡,开放通达,善于经营的特质至今仍享誉世界。与时俱进,锐意变革,这是宁波帮后来居上,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商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像20多年来大批外商赴中國大陸投资一樣,在改革開放風雨中成長壮大并以務實創新著稱的粤商群體,目前呈现出成群结隊向省外、國外投资擴張的新势頭。  相似文献   

10.
清代进入广西城镇的粤商创立并依托会馆,保护其产权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了清代广西商业经济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1.
《日出》是曹禺先生非常有代表性的剧作。其题材庞杂,结构严谨,用“片断”的方法来阐释剧作的主旨,控诉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日出》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设计也没有主宾关系,通过铺陈众生百相,揭露了这个黑暗社会的本质。交际花陈白露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无望,剧作结尾夯歌激扬,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太阳就要出世。  相似文献   

12.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渊源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自治表现为依靠宗族、乡绅的自治;法治表现为礼法秩序;德治则指依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进行的治理。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根源于悠长的历史传统而又与时俱进。但是,在当下某些区域的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自治深度不够、效率低下,法治贯彻不彻底、不完善,德治被放空、难以真正发挥其效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各行其是,没有形成体系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确立明确的道德标准,建立健全德治相关机制;继续加强法律的普及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结合道德、法律、习俗来完善乡规民约,规范民主选举程序,建立健全治理有效的自治、法治、德治机制。从而做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蕴涵着以下三个基本判断:第一,人是目的,强调社会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第二,人是关键,强调社会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第三,人是主体,强调的是人的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历了由"谈人变色"到"基本价值"的回归.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是"以人为本"逐步成为引领各项工作的实践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综述和分析俄语修辞学由结构到功能、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态势,指出目前俄语修辞学已经渗透于其他相关学科,在整个人文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士人政策的革新和完善。此主要表现在:征用儒雅,量才擢用;兴举学校,造育人才;尊孔崇儒,优渥士人三个方面。这些政策中虽存在民族歧视、科举废弛、“重吏轻儒”等不足,但仍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巩固政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独领风骚时代确已成为历史,以图音为载体的“影像艺术”正在逐渐称霸,但文学永远不会终结。从长远来看,高科技所引发的媒介革命一定并只能使文学不断生发出各种崭新的形态,文学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延伸;同时即便是依托于纸质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态也会依然存在,并由于它本身独有的优势,难以想象它能够被新的文学形态完全取代。“文学将要终结”这一论断的原初以及它的不断演绎当有它特定的语境,并表达着论断者取自于独特视角的阐释和判断。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一味的争论所谓“文学会不会终结”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强”弱势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其“强”是相对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而言,其“弱”是相对于正规就业的就业精英而言,主要体现在缺乏法律保护、户口受限制、缺少社会保障、工作不稳定等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教育政策、国有机构改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自身能力等有关。政府应从制定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法规,进行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以来,“良政”(GoodGovernance)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领域一项主要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工具,也成为全球发展融资推动的主要目标和附加条件。本文主要目的是为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国际货币基金、世行、亚行这样的多边机构推行“良政”概念及其政策演变,认清西方发达国家推行“良政”政策的根本目的,以利于发展中国家增强认识和防范这一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而研究信息化服务,是开放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创建《中文期刊资料》数据库,了解数据库是开放教育的特殊需要,掌握文摘数据库的创建步骤,这对开放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