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内在联系及其量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就财政收入的形式考察,可以分为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和基本折旧基金,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交纳的各种税金、国家企事业单位上交的其它收入。如果把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划分为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和纯收入三个部分,除了国营企业上交的基本折旧基金外,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特别是国民收入中的纯收入。这个事实说明,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是财政收入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如果把财政收入的使用即财政支出考虑进去,国家财政收入又通过财政支出分解成补偿基金(企业基本折旧基金)、消费基金(国家机关职工工资、抚恤和救济费、文教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和积累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增拨银行信贷资金、国家物资储备)。因此,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又反映着国民收入用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此外,我国在1980年对一部分省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行,使得地方在国家预算之外,有一部分财政收入。这种收入,也是  相似文献   

2.
适度积累率的确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能否确定出一个适度的积累率,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积累率指的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积累率指的则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技术构成、产品构成、国民收入、积累量、甚至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状况和国家的政治任务等。经济发展的速度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抛开其他因素,经济发展速度同积累量是直接相关的,而积累量则取决于积累率和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条件下,积累率越低,积累量就越  相似文献   

3.
一、宁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国民收入结构,除了生产结构外,还有分配结构与使用结构之分。分配结构是从价值形态和所有权角度考察的。使用结构是从实物形态和使用权角度考察的,是在分配结构的基础上,经金融部门和商品交换调节而成的。1978年以前的一段时期,宁夏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使用,都存在重生产轻生活,向生产性积累倾斜的偏向。自1978年开始纠正这个偏向之后,从国民收入使用结构这个角度考察,生产性积累在“六五”时期偏低,“七五”时期即已恢复正常,从整个80年代看基本上是协调的。若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考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整个80年代,国民收入的分配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是改革传统的统收统支分配体制和强调刺激机制的必然产物。但是,在我国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刺激机制“亢奋”与约束机制软化。例如,企事业单位缺乏产权约束,滥发奖金实物,工资收入侵蚀利润,工资外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工资增长速度等。第三,从统计结果看,我国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其“边界”或“极限”。在国民收入使用结构中,居民最终收入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73.8%上升到1989年的78.2%,1987年和1988年新增国民收入中个人所得的比重分别高达45.5%和47.9%。但是,我国传统的工资格局(不包括企业所发奖金实物等)和劳动工资制度却并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财政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枢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等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另一方面,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大小,对财政收支平衡,对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国民收入的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国民收入与居民货币收入,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证,所谓积累加消费超过国民收入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我在1957年3月号“学术月刊”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同消费部分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我的结论是:“积累增长的速度应快于消费增长的速度”,并认为这是“再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普遍适用的。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论据是:“只要承认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快  相似文献   

8.
国民收入就是全国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新創造出来的物質財富或价值,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生产过程中耗費掉的生产資料以后的那一部分产品或价值。国民收入經过分配和再分配,最終归結为兩大部分:积累的部分和消費的部分。国民收入中的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具体內容。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講,积累部分按其用途来分,包括如下几个項目:(一)扩大再生产基金,其中包括国家(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除了补偿固定資产折旧部分的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是国家对国民收入实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工具。通过有计划地动具和分配货币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财政的重要作用之一。我们知道,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第一次分配,即所谓原始分配。我国的国民收入原始分配的结果是:(1)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税收入;(2)集体经济如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必须十分重视扩大劳动积累。”(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15页)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基金而外的剩余部分。这部分基金(或物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  相似文献   

11.
一量力而行的指导方针,是总结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后提出来的正确方针。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贯彻这个方针。基本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如此。因为:第一,基本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国民收入总额既定的前提下,基建投资越大,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因此,是不是量力而行地安排基本建设,直接关系到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恰当,也关系到用于积累的那一部分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这是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按比例高速度发展和人民生活能否不断改善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第二,基本建设投资周期长。上一个项目,一般都要几年时间才能建成投产,开始为社会提供产品,投产后又要经过多年才能收回建设投资。第三,产品具有固定性。一个项目建  相似文献   

12.
从提高经济效益入手,打开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我们对辽宁经济效益情况做了调查。从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以来,山东、浙江等省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但辽宁的经济效益却呈继续下降的趋势。(1)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下降。1981年全省国民收入总额,按现价计算为245.7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9.2%,比1965年下降10.8%,比1975年、1980年分别下降3%和3.5%。这说明物耗在上升。(2)积累效果降低。“一五”时期,平均每百元积累增加国民收入51.4元,积累系数为1.9比1;1979~1981年平均为32.4元,积累系数为3.1比1。特别是1981年国民收入每百元积累不仅没有提供新增加的国民收入,还负11.1元。反映了投资效益差。  相似文献   

13.
一薄一波同志在党的“八大”发言中,在总结“一五”时期头几年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的“二、三、四”比例问题。他指出:“在今后若干年内,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  相似文献   

14.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实行调整、改革的方针,将新增的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增加农民和职工的收入,相当一部分用于扩大地方的机动财力和企业的自有资金,这是必要的。问题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的幅度大了一些,以至于造成了财政收入年年不敷支出的局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采取强有力的财政政策,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国家财政实力。其次,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银行信用的作用,动员和集中地方、企业、集体、个人的资金,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王海丰在《广东农村金融研究》1988年第三期撰文认为,当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当然可以归结为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但货币发行过多应视为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物价上涨率以今年涨幅最大,除今年的因素外,同前历年货币供应过多所积累的压力总爆发有关。货币供应过多的原因,可以从这三年中国民收入的超分配数字里得出答案。从1984年到1986年积累和消费基金之和超过国民收入是国民收  相似文献   

16.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当前经济调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学界已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其中多数是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作静态分析,这对纠正过去那种重积累、轻消费的左的指导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应看到,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看,撇开速度就无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这里说的速度是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一 在一定国民收入额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是相互消长的。积累增多了,消费必然减少,反之亦然。但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积累和消贵就不仅是上一生产过程结果的分配,而且是下一生产过程进行的条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生产发展起着能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累的增加促使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口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这里,仅以四十个国家为例,就近三十年来人口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作一分析比较,列如下表。 (1)在国民收入总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人口不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就大不一样。例如:1948年,南非联邦和丹麦的国民收入总额都是33亿美元左右,但由于南非联邦的人口比丹麦多将近3倍,因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就只有丹麦的36%。  相似文献   

18.
1982年7月4日至11日,中国金融学会在成都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储蓄理论讨论会,现将讨论会上提出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简介如下:一、储蓄与生产建设的关系这个题目,主要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储蓄是否能增加建设资金,支持生产。多数同志认为,在商品、货币经济这个前提下,储蓄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的一种信用形式,是银行聚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银行通过储蓄把另星、分散的个人积蓄集中起来,就可有计划地把这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使国民收入在分配时的消费基金的比重并不下降,而在国民收入实际使用时的积累基金的比重却能相对上升,从而支持生产建设。少数同志认为,货币发行和银行存  相似文献   

19.
1.国民收入地区流动的方式和作用 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是国民收入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的是一个地区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地区间进行分配和使用的问题,这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现象。因为,国民收入是由分布在各地区的单位生产和创造的,在全国分为不同地区的情况下,只要中央政府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只要地区间的金融和投资活动有一定发展,就会发生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是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不断探索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历史,而其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则同时包含着两个目标:一是现有制度能够保障有足够的积累可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在加快工业化这个大前提下,前30年,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收入分配关系而言,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也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而后30多年,特别是1992年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收入分配而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收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