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1):75-79
在《红楼梦》中,诗人林黛玉的形象,凝聚着作者的理想和寄托.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爱情理想的成功和婚姻理想的失败,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对这种理想人格不可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相似文献
5.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之所以成于法家,也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在法与权的关系上,商、韩二人一个奉行的是"中法"式独断,强调"任法而治",一个选择了"不共"式独断,强调君权第一,从法第二。两种君权独尊路径的不同导致法与权关系和谐的相异,最终使商鞅造就盛世,韩非导入暴政。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商鞅强调以法治臣,提倡君臣合作,共同治理国家,使秦国获得强国富民所需的和谐的政治关系与稳定的政治秩序。韩非强调君臣利益的对立,坚持以术御臣,造成君臣关系的极度紧张,严重破坏了国家政治机器中的自我调整、自我纠错的公平和谐发展机制。在治与力的关系上,商鞅注重以法生国家之力,使秦走上了一条"刑生力,力生强","强必王"的变法成功之路。韩非注重以君主之术,生君权之力,最终失去了生力的重要源泉———臣心与民心。由此启示我们: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把法治与公平放入政治和谐的视野中加以研究解决,而不能就法治谈法治,就公平谈公平,只有政治和谐发展,法治才能走向公平,公平才能得到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6.
陈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151-154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鹏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98-402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也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着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8.
符杰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
周作人的气节观念与气节问题都需要以求知的态度来检讨与面对.周作人的失节不可否认,但并不意味着其气节观念的价值可以被完全否认.在救亡热情高涨的年代,周作人的气节观念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考与问题指向.如果说,同时代的人是在以鼓吹气节的方式来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周作人则是以批判气节的方式揭露日本对世界的危害.周作人的失节问题不在于他的气节思想,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气节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天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自从1859年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以来,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了。最初只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上的某一所有制,没有引起什么争论,同时那时马克思、恩格斯都还在世,如果有人对于这个概念提出疑问,也会得到园满的释答。不料二十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历史学者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没有从科学原始社会史发展的经过来认识这个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论证不够充分,说服力也不很强,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与常州地区,近二十年来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迅猛异常,乡镇集体工业一直处于我国领先地位,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速度”与“苏南模式”。 苏南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有什么奥秘?今后发展前景如何?一切取决于模式背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作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经济作为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种基本经营形式,是一个具有直接现实性的问题。依据近年来我国股份制试点的实践,进一步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基本规定及其一般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新亚细亚学会与《新亚细亚》月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罗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以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边疆危机达到了顶峰。新亚细亚学会就是当时成立的边疆研究团体,其发行《新亚细亚》月刊,组织边疆考察团,出版边疆研究丛书等,为研究边疆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3):5-9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公有”或“国有”为其现象的“国王官僚所有制”及其所产生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家族宗法制的自给自足经济,乃是东方专制政体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专制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反之,西方“古典的古代”生产方式亦即每个公民都是真正私有者的自由和平等的私有制,则是西方民主制度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民主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极其丰富地展示了专制与民主各种政体的广阔天地,而中国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家——却统统是倡导和主张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于庆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他们所提及的东方、亚洲都是些地理方位名称,涉及的印度人、埃及人、腓尼基等古代民族,所指的是东方民族,还没有提及东方公社、亚洲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还没有见到东方型或亚洲型等一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18.
朱义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对于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国内外史学界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分岐很大,迄今未取得较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因为它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马、恩对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原始社会的认识与论述在不断深化,因而关于社会发展序列的描述亦有所发展,此外,还由于人们对各国历史尤其是古代东方史的研究,无论在观点或材料上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有了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