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蹄韵是对联的声律系统.其基本特征是"仄顶仄,平顶平".马蹄韵发端于南朝,到清代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句脚平仄和句中平仄两大部分.句脚平仄因句数的不同而不同.句中平仄受句脚平仄和字数的制约,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马蹄韵使对联与诗词曲特别是诗的界限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2.
唐代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写诗——称为“试帖诗”,必须每句五字,每首为十二句或十六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和  相似文献   

3.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词一般是由长短句组成的,而且篇幅一般比近体诗要长,平仄组合亦比近体诗复杂,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寻。词虽很难讲是由近体诗发展来的,但近体诗平仄的交错律在词中仍得到保持,对粘律仍继续使用,升降律又有了新的发展。交错律、对粘律、升降律这三者的综合运用,就形成了词平仄组合规律。它在继承了诗的平仄组合法则上又有了发展。(一) 交错律的保持近体诗是以律句为主的,它的节奏,一般来讲,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节奏点发生变化的除外)。近体诗也有拗句,它的节奏虽与律句基本相同,但在平仄安排上与律句不同。词中仍较多地使用近体诗的律句,同时也使用近体诗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作为元白诗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半格诗这一新的诗体,融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于一体。就字数而言,半格诗不受字数限制,多用12句、16句、20句等句数类型;就平仄而言,合律诗句和不合律诗句同时存在且比重大致持平,多用粘对律和拗救;就用韵而言,其韵式分为一韵到底、邻韵互押和中途换韵三种,平声韵部使用频率较高;就对仗而言,主要分为律诗的工对、古体诗的对仗和无对仗等三种类型。其规制介于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具一格,"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7.
继承创新失误──毛泽东词平仄律分析曹文安一今人作词总是要依靠词谱的.即使不回阅、使用词谱,而依熟读的名作填写,报名作也是据由词港产生的.此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传声填词”之说.但就历史状况言.词谱当后于词而问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贺新郎》词自一九七八年发表以来,各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这首词的思想及艺术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特别是强调了这是一首抒发无产阶级的崇高爱情的诗篇,从而,用毛主席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把爱情列为文艺创作禁区的罪恶行径,促进了文艺思想的解放。但这些文章在解释《贺新郎》词意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讨之处,为此,我们写了这篇句解式文章,谈谈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诗词作为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诗词语法又有不同于散文的特点,因为诗词的语言要更加精炼,要受到格律的限制,它不如散文那样自由,许多时候不能不在一般语法规律的制约下,依格律的需要而加以省减、变化。词跟诗,特别是近体诗,格律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语法也大体相同。然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不变,不是五字句便是七字句。词则由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均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  相似文献   

10.
声律论与新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律论的研讨,遵致了中国格律诗的形成,这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特别注意的事。从此,中国的汉字特点以及中国与他国文学的不同,才更显示出来,而格律诗的讲究字的平仄、句的字数篇的长短、韵的定位,都有律可依,而格又多样,以显示其繁富多采。声律论和格律诗是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声律论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中国传统的文气说;一为外来的印度声明论。文气说是认为文学是有气势曲,气势和声调有关。中国诗文注重朗诵,读起来有一定的腔调。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谈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所以说  相似文献   

11.
明代以前的诗词,由于受平仄格律与字数的限制,句中极少出现补语。但是明代民歌中出现许多长句,这些长句中出现大量的补语。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明代民歌中的补语,格式多样,长短兼备,并出现了结构助词“得”。明代民歌中出现的大量补语,在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人在参与五言诗律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七言诗的创作,对七言诗的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促使七言古诗形制定型,确立了隔句用韵、起句入韵、自由换韵、平仄韵错用的体制,为初唐诗人所沿用;创作出基本合律的七绝,后期的宫体七绝已基本符合平仄交错、对立、相粘的规则;并创作出接近后代律诗要求的七言八句作品,是七律的雏形。宫体七言诗为初唐七言各体诗歌的成熟与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校赋以彰显各校风采、记叙历史沿革、宣传办学特色与教学科研成果为主旨,以辞赋为体裁。或歌或咏,既力求平仄相间而起伏跌宕,又不拘泥于阴阳上去而因词害义:既讲押韵对仗,又取向宽松。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或打印、正文字数以1000字左右为宜并规范注释。每赋另附简述学校历史沿革的百字文一篇,学校标志性建筑或景观照片3-4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创立了一个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新体系.方法是:按照题解和四角法,确定律诗首联出句的公式数码;根据律诗首句押韵与否以及律诗相对、相黏和相间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律诗的全部公式数码;再按照题解(律诗属仄起式或平起式)和将律诗划分成两个大组的原则(第l、4、5、8句为一组,第2、3、6、7句为另一组),即可由公式数码写出律诗的平仄,一览无余.本文应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研究,致使纷繁的律诗平仄体系,变得容易读写和记忆,而被现代人所掌握.本文还将律诗的八种形态,六十四种变化,列表详解之.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9,(4):36-45
鲍照七古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其体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杂言为主,纯七言为辅,近七言和骚体较少;多短篇之什;转韵七古中,四句节最多,二句节次之,也有少数三句节等;联锦特征虽不显著,但也偶有分布;转韵和一韵的数量大抵相当,首句多入韵,以隔句押韵为主,句句押韵仍有传承,转韵诗各节平、仄交替用韵的特征尚不明显;有一定数量的奇数句;隔句押韵诗中,上句末字用声已颇为留心;对仗数量远逊于五古,有三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平仄,主要是诗句的入律情况则互有高低。其体式贡献在于:奠定了杂言七古参差不齐、变化纵横的句式典范;开创了七古诗喜用"君不见"句式的风气;确立了隔句押韵在七言诗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韵文由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格律,其美学趣味在总体上以中和之美为主,然而各阶段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其发展规律是,先秦格律以阳刚美为主的美学趣尚,汉魏六朝格律以阴柔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唐宋格律以中和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元明清格律对阳刚美趣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18.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诗人们用严格的格律写的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用韵、对仗和平仄调配上,其中尤以平仄规则为重要.为了邦助同志们掌握平仄格式,本文以七言律诗为例,介绍一种简便的记忆方法.我们知道,近体诗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着的,有四种交替形式:  相似文献   

19.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20.
<正> 去年十一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期间,李淼同志赠我一本他所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的专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由于这个饶有意趣的书名吸引了我,使我在短短几天繁忙的会议活动过程中,便草草地把它浏览了一遍。最近李淼同志来信,邀我写点随感,我又有选择地重读了其中的若干章节。阅读这本书,不禁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记得还是在我儿时读私塾的时候,塾师便教我学做诗,而学做诗的头一步,便是辨平仄、韵脚、学做对句。对句的内容,从数量、方位、时空、颜色、形状、山川景物,乃至日常生活动作,应有尽有;对句的字数,由一言、二言至六言、七言,乃至九言、杂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前进。为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