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尚书》建构起来的文明建构逻辑与文明秩序原理,皋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思想人物与法律人物。借助皋陶之口阐述的法理学堪称中国法理学的源头与起点,在逻辑链条上堪称中国的"第一法理学"。皋陶论述了德的规范性,多层次地设定了君主的义务。在此基础上,皋陶以"典礼德罪"作为要素,为华夏文明秩序建构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阐述了中国本土最早的文明秩序原理。透过皋陶的法理学,可以解释华夏文明秩序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皋陶是司法界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众姓皈依的先圣,儒家思想的源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六安市作为皋陶陵墓所在地、皋陶后裔受封地,建祠修墓、建设“皋陶文化园”、形成常态的国际化“皋陶祭”活动、开发皋陶文化产品、怀念他的功德,开展古籍利用、文物征集和皋陶文化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皋陶文化内涵,张扬这笔巨大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六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也是六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谈"刑"说"罚"     
<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文中所说的皋陶(音gāyāo)是舜的臣子,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命令说:"皋陶,蛮夷猾夏(侵乱中原),寇贼奸轨(由内为奸,外起为轨),汝作士(即后世的大理卿,管司法的官),五刑有服."可见,我国有记载的"刑",在舜时已经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刑,罚罪也.从‘刀'‘井’.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特有的一道风景,与近代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相映成趣.论述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政治表现形式,希望通过对民本思想历史发展的梳理,理清"民本"的概念,找出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以"民"和"本"为入手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人身依附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及其本质的分析,得出"民"是君下之民,"本"是手段之本的结论.认识到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其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性.进而在明确了民本不同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展成熟的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历经春秋、汉唐时期至明清时代发展到理论巅峰.民本思想围绕以民为本,主张爱民、富民、教民、恤民,对封建统治者和官吏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民本思想孕育的土壤,其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封建专制政治下统治者对"民"鄙视和惧怕相结合的矛盾心态,其思想发展也不能逾越专制制度的权威.同时民本思想的实践没有超出君主专制政治的时代限定.民本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民本思想和法治时代政治思维的民主、法治有着内在的冲突,因而需要辩证地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产生,先秦诸子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诠释.张九龄民本思想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又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耕桑为本"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吏治为先"是他民本思想的显著特点和重要前提.他的民本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对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改革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子从"兴天下之大利"出发提出了民本思想。墨子的民本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爱民利民是民本的题中要义;尚贤使能是民本的可靠依托;兼爱非攻是民本的价值选择;天志明鬼是民本的终极依据。墨子民本思想维护的是百姓切实利益,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民本意识"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于我们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和"农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民本意识"及对现代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三个部份"农本思想"和"民本意识";"传统农学"与"民本传统";传统"民本意识"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执政为民:中国民本传统的崭新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而要准确理解"执政为民",有必要厘清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与"民本"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崭新超越:一是从工具理性到目的理性的超越;二是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超越;三是从道德理性到制度理性的超越;四是从为民作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超越.这种超越凸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崭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本政治是一种理想色彩很浓的理论,在君主专制主义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观照"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是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根本症结.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用全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替代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从而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谈"刑"说"罚"     
<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文中所说的皋陶(音gāyāo)是舜的臣子,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命令说:"皋陶,蛮夷猾夏(侵乱中原),寇贼奸轨(由内为奸,外起为轨),汝作士(即后世的大理卿,管司法的官),五刑有服."可见,我国有记载的"刑",在舜时已经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刑,罚罪也.从‘刀'‘井’.  相似文献   

14.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赵(嬴秦)族第一位男性始祖大业与被后世尊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同出于古东夷族少皞系部族。但自汉代以来,一些学者却误将两者混为一人,后遂以讹传讹。研究先秦及汉代典籍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皋陶并非伯益之父;考查皋陶与伯益所处时代、居住地及其后裔的分布情况,也证明二者并非父子关系。因此,大业与皋陶绝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民本"是一个现代学术界创造的概念,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民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与三个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据此可以推定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墨子主张"天志",在天人关系的二维结构中,人在天的意志主宰之下.墨子主张"尚同"思想,在君民关系的二维结构中,君权相对于民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墨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是天、鬼、君、民的四维结构.借助于"天鬼"的中介,实现了民意对于君权的制衡,墨子政治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倾向.借助于民本思想,墨子的天人关系观走出了原始宗教的桎梏,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历史上阶级关系变化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朱熹继承思想遗产,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应用,把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有根本区别,但也有批判地继承的一面,研究和弘扬包括朱熹民本思想在内的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文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本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至曾国藩而集大成。尽管曾氏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作为根本出发点,但他却赋予了民本思想"重民、忧民、爱民、卫民"的鲜明时代特色。曾氏对民本思想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理论内容的补充完善,还在于身体力行的具体实践,更在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曾氏民本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方法都值得汲取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在新时期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要求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与之相匹配.这种以民本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服务型政府有其特有的内涵和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