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优雅》2021,(7)
来自纽约的雕塑装置艺术家Rachel Mica Weiss在作品中重建了有关建筑元素的边界、地形以及观赏者面对作品时的心理.她的艺术实践根植于编织工艺的技术流程、历史用途以及与建筑发生的关系.环境独特的建筑元素成为她作品的框架,并在特定尺度上展现了我们的艺术创造力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她具有重力和张力的雕塑装置作...  相似文献   

2.
《优雅》2021,(7)
加拿大多伦多艺术家Gosia,依靠自学和不断地摸索,实现了从插画家到雕塑家的转型.她利用石膏和聚合物粘土,创作了一系列以"花与少女"为主题的半身雕塑像.Gosia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过滤掉黑暗、恐怖和丑陋等因素,着力于寻找纯真、美丽和灵性.她以诗意的女性雕塑人像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这些雕塑静止不动,优雅且冷峻,同...  相似文献   

3.
"思"辨——身体思维的内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应把"思"仅仅归功于大脑,而忽视整个身体对思维的作用.思维不是一种独立于身体活动的先验逻辑能力或纯粹的主观意识,而是在有机体能够寻求和处理世界的信息时就已经具备的一种功能,一种根植于身体场的生成性活动.身体是积累和储存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信息库,是持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身体场,它孕育和催生着所有形式的思维.正是独特的身体结构、生存意向、生命冲动、感知能力、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意志力、直觉、多层次的意识结构、灵活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共生性等共同构成了"思"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优雅》2021,(2)
荷兰设计师Iris Van Herpen擅长用服装本身的材质来做设计,并且辅以夸张的造型.她的设计总是充满着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技元素.3D打印和雕塑式立体版型一直是她的追求,各种细节未来感十足.Herpen不断突破时尚设计的界限,提到她的作品,很多观众会认为这是艺术,已经超越了时尚.就像Herpen所说:"对我而言,时...  相似文献   

5.
对"身体"的关注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身体"是全部感性经验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物,"身体"是社会过程内在化的载体。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身体生产理论",并为辩证地理解身体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者"与"劳动力",马克思将二者的区分作为身体探讨的逻辑起点;二是"异化劳动",马克思呈现了"异化劳动"下的身体困境,这种身体困境体现为身体的四重境遇:"被动的身体"、"分裂的身体"、"被剥夺的身体"和"匮乏的身体";三是"可变资本",马克思将雇佣工人的身体生产纳入到可变资本的循环中,劳动者在可变资本循环中的角色在"交换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中转换。哈维将政治身体的生产作为理解当代身体实践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呈现当代身体政治的历史地理性:当代知识论层面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复兴",更是"重建",这种身体实践是与全球化进程并行的,并与新左派的政治行动深刻关联在一起,呈现了一种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此外,当代身体实践与生态话语交织在一起,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这种共生中推进身体实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中国古代身体观,"体知"所涵括的"身体能够知道"的义项与西方认知理论中"具身化认知"的新进展相一致,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也是在高层次上对事物复杂性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体知"之"知"在于"身体自然知-‘道'",则"体知"不是一个纯粹认识论的范畴,"体知"之"体"的动、名词区分,显示了作为隐暗维度的"气",这一"存有的连续"的一体之本然是"‘体知'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同时,在此框架下,"身体自然知-‘道'"也体现出修身哲学中"不待修饰把捉"这一实践工夫的独特的理论内涵.因此,作为一个"新"词,"体知"能自然地相承于古代话语,又顺畅地契入于当代生活,可视之为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1.重审中国传统的雕塑精神:天人和谐的圆舞与柔韧不息的智慧.2.重审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之憾:主体人之缺失.3.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本体之光荣传统.4.近观东方雕塑(重点谈印度雕塑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重视日常身体感的作家,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看"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时"看"的距离和视角的调整,才有了"张看"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兴味,才在视线上创造了不同世界的交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张爱玲也在"被看",所以她非常善于通过制造"距离"来"扮演".除了文字以外,通过服饰作为道具,张爱玲完成了她在一个动荡而浮华的时代的出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的这些出演塑造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9.
郑中玉  刘耳 《兰州学刊》2008,(2):95-97,91
人类的交流总是定位于一定的时空情境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超越要求身体"在场"的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联系、协调与社会控制的过程.文章从交流媒介技术的变迁出发.试图分析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社会互动的实践状态,并具体关注身体"在场"、超越"在场"与"地方",以及"在场"与"缺场"相交织的时空框架下人类的社会互动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刘艳萍所著《苏联雕塑教育模式与新中国雕塑教育》一书,已由九州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具有如下特点。一、内容丰富,论述完整,具有实践意义该书充分介绍了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对中国雕塑教育的影响。新中国建国初期,因为历史和战争原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百废待兴,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在多个领域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雕塑教学模式也开始积极向苏联学习。该书主要介绍苏联雕塑学教育家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2.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5,(3):247-24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开始引人关注.这一课题的出现,与以下背景相关,即:在后工业时代,人越来越丧失其精神性,由理性主体蜕变为物质和欲望主体,而身体则成为这种新型主体的直观表现形式.与此相关,当代大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围绕身体建构的文化,其主题是欲望,其价值是身体性愉快,其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技术再造和改装.本文论及的"人造美女"现象,应属于当代审美文化中的身体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优雅》2021,(3)
当我们观察大自然的时候,通常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机盎然的生物上:高大的树木、盛开的花朵、发芽的植物……然而,却忽视了那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哥斯达黎加艺术家Valérie Rey一直坚信死亡是更新和重生的必要条件,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自己的雕塑作品中.她用一层层的金箔和玻璃球来改造从自然界中收集到的各种废料.金箔象征着力...  相似文献   

14.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阳明心学既是对业已僵化的朱子理学体系的反抗,也是对发端于先秦的身体哲学的一种回归.身的原则贯穿于阳明心学的始终,而此身不仅是切己亲感的"我之身",亦是通过一套"生命符号系统"来打通物我相分的"天人合一"之身.通过"本心"概念,王阳明重新确立了身体哲学的"家本位"、"情本位"原则.同时,由于身亦为在世之身,从而导致"习心"的形成,而"习心"是人欲侵染的结果,其根源恰恰在于古代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自身的权力等级制度之中.因而,本心与习心便构成阳明哲学最根本的矛盾,其本质乃是平等与不平等、身体话语与权力话语的对立.而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终是一个基于身体之践履的致良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伴随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身体写作浪潮,有关身体写作的批判浪潮也接踵而至,如影随形.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出现如此良性而积极的互动局面,真倒是多年少见.面对"一边倒"的批判浪潮,身体写作者们并不因为批判的尖锐而示弱半分,反而趁势借机炒红了自己,出了名声,赢得了读者,赚取了金钱.正应了娱乐界那句话:不怕遭人批,就怕没人理,那些以身体而力行于写作领域的无论"美女"还是"美男"作家,落得就是这个实惠,至于心安理行乎,不得而知.浏览部分身体写作者的"豪言壮语",笔者越发觉得在当今社会日益世俗化、市场化、娱乐化的大潮中,身体写作作为其中的一朵浪花,到处充盈着名与利、肉与欲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刘举 《北方论丛》2011,(4):136-139
消费语境下,"感性身体"所进行的主体建构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消费主义释放了身体的欲望,却用细化的欲望生产和审美诉求使身体异化为对商品的依赖。因此,身体的解放是一项未尽的事业。马克思"实践身体观"的社会性、生产性将身体从"形象"中拯救出来,最终使身体生产向健康、自然、未来敞开。  相似文献   

18.
段禹农 《天府新论》2008,(5):108-112
从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的角度,对成都近年来主要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这两大文化符号的成功运用,是构成成都城市雕塑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雕塑要把城市的文明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需要雕塑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挖掘并记录成都历史,用雕塑记录重大事件;提炼"成都精神"并用雕塑语言表达出来;用雕塑代言成都文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符号,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背景,又具鲜明时代特色的景观雕塑,载入公民的视角记忆,这是未来成都雕塑展现出来的新方向,也许是新世纪中国雕塑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老伴身体较差,二月初因鼻腔深部毛细管破裂,血流不止,大量的失血,使她的身体犹似雪上加霜,人消瘦了,四肢无力,还经常出现头晕.虽吃了些药,但收效不太明显.怎么办?病在她身上,急在我心上,不赶快扭转这一局面,势必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的一生充满迂回曲折的动人故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传统社会过渡到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之一。身为时代的新女性,庐隐在其作品中刻划与思考了女性的各种困境。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庐隐特别喜爱书写患病了的女性身体及其相关的各种内心/精神面貌。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女性、表现丰富的身体书写,涉及许多隐喻,在书写与文本的诠释上提供很多阅读空间。庐隐的女性病体铭刻,可以说构成"五四"女性文学中最凄厉惨痛的、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身体书写现象与女性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