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时代赋予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势、新思想和新路径。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及社会转型新态势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所在。针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等各要素协调统一,试图探索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高校德育活动将德育目标显性化、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过程理论化,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点,其德育效果难以实现。在现代德育语境中,按照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确立大学生的德育目标体系,以不知不行作为切入点,充实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体系。以知而必行作为出发点,建立德育工作的方法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现代开放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浅析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十分必要。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真正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5.
[提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既是由我国的多民族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课题组以全国211所高校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关于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512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大体研判出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观念、情感与能力,同时在教育中存在区域不均衡、内容不全面、进步不凸显的问题。有成效、有兴趣、有期待是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看法,重点围绕践行知行合一发力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影响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应注重国家认同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国家文化、国家历史的认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要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落实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结合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观教育具有养成大学生和谐人格、营造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应以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爱国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注重实效,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我党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十分必要。本文本着对当前在我党建立90周年的时期为了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其加强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内容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了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即民族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政策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大学生成长发展必备的素质.培养道德需要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从形成看,大学生道德需要是从理性到德性的发展过程;从发展看,大学生道德需要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道德需要的形成发展规律,决定了道德需要的培养是从德知到德行再到德性的完整过程.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是确立以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德育理念,把德育视为由德知、德行和德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国家和个体践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载体,是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应以课程为显性载体,从多元知识的大集合中找寻合理出路;注重情感实践,增进对他民族跨文化交流;以活动为媒介,以直接参与体验为路径,外化民族团结的内涵;以文化为支撑,助力各民族文化间互动。不仅要遵循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要通过社会实践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有丰富而深刻的交往理论。交往形成社会关系,结成社会共同体,促成社会发展进步;在自由自觉的交往中,人们互为主体性,互相依存,共生共进;交往实践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基于物质的精神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共同体及其团结;加强交往是凝聚共同体、增进团结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是中国新时代加强民族交往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民族团结离不开民族交往,加强民族交往是实现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民族交往中,各民族要自觉树立和践行交互主体意识,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切实加强民族交往。  相似文献   

13.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建党纪念是贯通中华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化表现形态,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资源。建党纪念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集理论、实践和文化于一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进动力,是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动力,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动力。建党纪念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坚持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提升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融合度;坚持政治与思想的统一,提高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引领力;坚持法治与道路的统一,增强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团结思想,彝、藏、汉渊源关系,各民族忌讳习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大学生"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要求,找到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深入把握德育教育的规律,探究出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宗教关系的终极目标,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民族宗教之间存在融入型、多元型、扩散型、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宗教主要从精神性整合、神圣性监督、制度性支持、伦理性约束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当宗教过度涵化民族、跨民族争夺信徒、受民族外部势力支配、宗教性事件引发冲突时,宗教有可能阻碍民族团结。应坚持“尊重多元、宽容差异、求同融合、兼美共赢”的原则,使宗教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各项资源行动化,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观不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关系着中国的国计民生、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民族团结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下要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断对其进行探索,致力于通过民族团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