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构成及特点怎样?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福泽谕吉、内村鉴三、内藤湖南等知识阶层纷纷发表文章探讨日本应尽怎样的天职,这些出自不同思想派系的“天职论”,尽管论述角度及论述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了在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融合、对峙、冲突的复杂纠结中日本如何定位的问题,都将日本行使天职的对象设定为中国及朝鲜等东亚国家。探讨和分析甲午战争前后的“天职论”,不仅能够透析日本当时流行的东洋观、西洋观及对华观等各类问题,同时有助于认识日本知识阶层在明治政府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5.
“劳心”与“劳力”的分工问题,是孟子在与农家许行的信徒陈相辩论时提出来的。农家陈相主张国君应该一面种地自食,一面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不同意陈相的这种主张,因而相互诘难,展开争论。孟子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了科学的阐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那么,从哲学上来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没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一些调整,表现为分配领域的福利制度的加强,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国外有些学者对“福利国家”评价颇高,甚至将它视作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和平超越,称之为“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它真的是走出了一条与我们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吗?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一、从历史起源来看,“福利国家”的产生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企业的“小社会”与“小而全”问题?时下一些文章将“小社会”与“小而全”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小社会”是指企业除生产经营以外兴办职工生活所需的医疗、交通、教育等生活福利事业。“小而全”则是指企业内建立独立完整的万事不求人、占用资产最大化的生产经营系统,俗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小社会”利大于弊。企业办“小社会”,可以为国家分担国力不支的困难,现阶段企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如何评价和处理不同主体、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与“利”之辩,将是很有裨益的。 义与利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程颢言:“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朱熹也有“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的话。义利关系就是社会理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它产生于原始  相似文献   

10.
黄文毓 《南方论刊》2007,(12):110-11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在教研活动中我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对"活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动实不动。那么真正"动"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有"活"的思维?本文阐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俗语“漂亮”与美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训诂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方法,指出“美”的本源义就是汉语俗语中的“漂亮”.并进而阐释了它在诸多文化语言中的普遍性。从功能的角度,美的概念在汉语中相当于中国道家哲学讲的“明”,也就是西方现代哲学中讲的“澄明”。在弄清其本源义的基础上,对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进行了更为真实的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2.
生命、生存与生活是人存在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展现了教育使人成为“全人”的整个过程。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为内容构成的“三生教育”,以人存在的多维性来构建带有系统意义的教育理念,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并以人为中介的教育行为,它为回归本真的教育价值,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找到了“出场”,即通过提升受教育者价值创造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提升受教育者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能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 “子夜”發表于1933年,是“五四”以來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和藝術成就,不僅表明了作者在創作道路上的辛勤努力,也顯示了在“左联”领導下的革命文学的实績。它不僅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就是在二  相似文献   

14.
王梦湖 《理论界》2008,1(3):101-10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就是个人在服从各自天职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其实质就是个人对某种国家秩序的自觉的遵守与维护;“节制”就是服从某种好的秩序,对个人来说就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驾驭邪恶的一面,即要求“有分寸的欲望”;而“和谐”就是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由于遵守了“节制”的原则,从而在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意志力以及情感与利益的一致性状态。其实质就是个人和国家通过“节制”的途径对“正义”的最大化趋近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和一致性的发展趋向。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和谐”就是“正义”的实现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论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5):123-127
“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是丰子恺论艺术教育的三大层面。培植“艺术心”,要开启“同情心”,护养“童心”;艺术保住“绝缘”的状态能认识和揭示作为宇宙真相的“最高的真理”,艺术的效用在于陶冶情感,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艺术教育之精神在于生活的艺术化、社会的艺术化,走向审美的人生境界。丰子恺论艺术教育,主张拒斥与超越日常沉沦,既肯定个体本真的存在价值,又关注社会诗意的自在状态,对于当前的艺术教育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历史时期“三个代表”有不同内涵 ,但其本质是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 ,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 ,根本问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高等学校 ,就是要努力 ,做好本职工作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体现着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和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本文着重论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怎样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8.
荀子之“礼”已突破了孔孟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实质上成了“法”的另一种指称。他在对“礼”的起源作了极富历史理性的探讨之后,认为“礼”就是一种社会法度、规范、秩序,是一种社会个体必须普遍遵守的、具有强制命令性的行为规则。“礼”“法”之间可自由穿行。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公有制吗?回答这一问题,正如一元二次方程一样,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马克思说:社会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制,也就是“公有制”,又译作“社会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暨南大学一直努力想从“孤岛”迁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办学,但屡屡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所拒。当局虽有借高校内迁之际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以促进西部开发的考虑,但暨大并不在计划之列,相反,暨大奉令长期留驻“孤岛”,与日伪作斗争,作为虚悬的政治象征,以向海外华侨社会昭示中国坚持抗战的坚定决心。由是,暨大内迁之事一误再误,学术教学遭受严重损失,华侨高等教育功能几近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