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方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义务与责任,发挥着凝魂聚力的强大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内的民族综合体,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更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指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主要体现为血脉之根和文化之根。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跨文化沟通的困难和国际关系中的挑战等因素极大冲击了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的效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重要导向。站在新时代转型的起点上,增强海外侨胞中华文化认同、建立跨文化沟通平台和机制以及推进新时代侨务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现代化,是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既尊重海外侨胞个体身份和文化多样性,又能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民族政策,民族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杰出贡献、展现出各民族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全面平等。强化民族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化推进民族区域自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是民族平等法治文化的成功实践。坚持民族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强化民族平等的法治保障;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夯实民族平等的制度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民族平等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我国官方话语中多次出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根脉传承,是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政治话语表述,也是我国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呈现、动态刻画和同一表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充分的内涵一致性和高度的建设同构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有效地将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建设纳入统一的社会建设工程中,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理念导向和价值判断基础,为族际交往、家庭兴旺和个人成就提供价值积淀和行动指引。重视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负载的内涵意蕴和建设资源,发挥其情感生发、多元塑造和实践指导的功能;加强面向广大群众、抱朴归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体系建设;深化以“家和”理念为核心的民族叙事和民族团结实践,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在理论前提上,家庭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契合;在教育的固有功能特性上,家庭教育具有教育范围的广泛性与基础性优势、教育身份的亲和性与权威性优势、教育对策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优势以及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传承性优势。通过梳理家庭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现实挑战,发现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尚存包括教育理念失衡、教育主体缺位、教育单向传输、教育方法不当在内的各种不足,据此提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教育主阵地的具体举措:传统家庭教育的宽严相济和现代家庭教育的丰富多样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以身作则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双向滋养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和现代家庭教育的理性认知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视环境和现代家庭教育“家校社”联动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家国情怀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五个认同”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文章从历史维度分析大一统理念到大一统格局,天下归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不断共生共存共享,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理论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源;从实践维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学理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路向,努力构建学理依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立根,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都在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实用之学,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寻找其发力点。民族志无可厚非地承担起人类学学科的这一功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要民族志方法、民族志研究过程、民族志文本,从而有效回避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存在的视角单一、成果同质化、实用性不够的问题,进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思路,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媒体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全员参与、全程革新、全息展露和全效呈现的传播格局。面对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公信力受到冲击、传播内容影响力出现削减以及传播效果引导力遭到消解等系列挑战,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精准施策,构建契合全媒体发展要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16.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演的舞台,通过再现历史时刻、赓续价值断裂、承载话语叙事、营造认同场域,为国民想象共同体提供着进路。经情境复现,博物馆将国民拉进共同体的不同记忆时空、为国民连通共同体提供了接口、搭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域、强化了“我们”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产出能效。以凝合国民的共识性认知为旨归,将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的联结点、塑造为国民整体化的规训域,以切实引导国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取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教育、校园文化中如何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重历史向度中加以理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根性和底色:“大一统”的价值观念奠定了统一安定之道;“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确立了责任伦理之道;“尚和合”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中和守正之道。这些思想观念所蕴含的共同体智慧,蕴藏着化解从多元走向一体现实困境的丰富经验,启发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寻求公与私、内与外、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待深入发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