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新疆近年出土毛织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近年出土毛织品研究武敏新疆地处亚洲腹地,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所必经。由于大陆性气候影响,这里(尤其是天山以南)干燥少雨,有利于地下有机构的保藏,因此许多历时千百年之久的文物得以留存至今,其中包括大量丝、毛、棉、麻纺织品。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 相似文献
7.
绿松石是早期中原文化的重要象征物之一,新疆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研究新疆早期绿松石文物,可为探究我国早期边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系统梳理新疆早期绿松石器的出土情况,发现新疆地区绿松石器从开始出现到衰落,和中原相比其出现时间晚、数量少,在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沿着天山山脉分布的特征,反映出自东向西传播的现象,与新疆史前时期彩陶文化的兴衰关系密切;从器形上,绿松石器从形式单一的管状珠到镶嵌制品多样化,其制作工艺提高;初步推测新疆绿松石制品的兴起主要是中原文化与技术传播和影响的结果。结合近年来新疆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发现,基本否定新疆早期绿松石来源的“西来说”。 相似文献
8.
向有“陶瓷之国”称誉的中国和“东方之珠”的菲律宾,是一水之隔的友好邻邦。我国的台湾省离菲律宾群岛的亚米屿只有七十八英里,我国的南沙群岛离菲律宾西南部的巴拉望岛,比台湾和亚米屿之间更近。自古以来,中菲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密切的关系。根据目前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材料来看,远在我国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族,已经驾舟航行在南海和太平洋之上,并与居住在菲律宾 相似文献
9.
10.
艺术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一项艺术创造。我国的雕塑历史源远流长,在汉唐时期雕塑的特点鲜明,形态栩栩如生,堪称传世经典。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疆出土的五弦琵琶纹陶片王珍仁,孙慧珍旅顺博物馆所藏新疆出土文物可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数量可观。关于这批文物已有诸多的研究文章付梓面世,故不赘言①。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则是又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压印五弦琵琶纹陶片。(见图片)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 相似文献
12.
手制黑衣陶器是新疆青铜时代的三大陶系之一,分布地域主要在塔里木盆地周缘,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前785年之间,曾流行于两汉时期,它是构成西域一些绿洲邦国考古文化的基本要素.目前,比较清楚的有车尔臣河文化区的且末国;尼雅河文化区的精绝国;克里雅河文化区的扜弥国;玉龙喀什河文化区的古于阗国;喀拉玉尔滚河文化区的姑墨国等考古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疆地区汉唐时期的三角形及长方形衣饰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考古资料为依据,对其存在的时期及地区、主要用途和装饰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又综合其他时期及地区的相关考古发现,参考前人相关语言学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三角形及长方形衣饰的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圆锥形舍利盒在5~7世纪时曾作为佛教徒的葬具,广泛流行于龟兹王国境内。今天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焉耆、柯坪、巴楚等地皆有实物出土。盒分木制与陶制两种,木盒制作精美,主要出土于龟兹国都所在地;陶盒则相对粗糙简陋,应该是偏远地区或身份低微的僧人所用。舍利盒的造型与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奁盒相似,盒上图案也往往见于营盘、米兰、楼兰等遗址出土文物上。推测圆锥形舍利盒可能源自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奁盒,后来被借用为佛教葬具。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伊犁特克斯县恰甫其海古墓群第三次抢救发掘工作于近日结束。此次共发掘大型土堆墓26座,其中最大的一个墓直径达61米,是新疆已发掘墓葬中最大最宏伟的墓室,距今约2300年至2500年。同时还出土了亚述式银罐、乳钉压花花纹式铜镜,均为新疆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曾两次调查并试掘了巴什夏尔遗址,我参加了这一工作(编者注:文中有关资料见封二和封三图片)。巴什夏尔遗址位于若羌县巴什夏尔乡西南十二公里。遗址南依阿尔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风沙的剥蚀和搬迁,大部分遗址已毁,一些遗迹为沙丘所复盖。从散露的遗迹和遗物分析,整个遗 相似文献
17.
新疆古代的动物纹样艺术吴妍春动物纹样艺术是指远古先民以动物形象为题材,装饰器皿、马具、服饰、带扣、牌饰、织物、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艺术及图案艺术。动物纹样艺术产生的时限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它经过初始、发展、繁盛、...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春夏之际,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对清水河县境内黄河与浑河交汇处的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获得了令人震惊的考古新发现。在一条深4米,宽8米,直径为245米的围壕遗址中发掘出两条巨型的鱼龙形...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