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筑在中国社会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基础上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自已的范畴、特征、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审美心理结构”已不再为人们所陌生。随着近年来审美心理学的日趋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愈来愈表现出高度的研究热情和极大的理论兴趣。但迄今为止,对审美心理结构这个美学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和系统阐述的文章,仍属寥寥。多数论者只是在自己的论著与论文中,随手拈来,加以运用,而缺少论述详赡的正面切入。本文试图对审美心理结构的内涵、特质及其功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作出分析和阐释,以求对此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学研究对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阐释正在日趋深化。在这一进程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揭示艺术创造的奥秘,就绝难回避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对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虽然这种把握的深度会囿于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水平而难臻佳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唯有积极地探索,方能有所进益。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构架 对于艺术家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其赖以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祥地,是其风采独具的创作个性的丰厚基础。艺术创作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作品的鲜明特色这些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东西最终都导源于艺术家各自独具的审美心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审美心理结构并非天赋  相似文献   

4.
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捕捉着风云,追逐着雷电,思索着惊异,对象世界就具有双重品格,它不仅是自在的物理世界,而且也是自为的价值世界。图腾,岩画,  相似文献   

5.
顾城诗审美心理结构三模式吴晟一、审美感知:表象向自然意象聚集在审美感知中,表象向自然意象聚集,是顾城诗审美心理结构模式之一。表象作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并保存在人的记忆中。审美感知总是以主体原有的知...  相似文献   

6.
朝鲜民族的深层审美心理潜藏于高丽时期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之中,它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创作和思维;这种深层心理通过寓兴触物、触物生情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为了艺术意象的诞生,高丽文人进入物我俱忘的状态,回归气的本源,达到了物我一心的审美心态。高丽文学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中心环节乃是作家的气。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争论的焦点一般都集中于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或根本动力上,且往往总是各自强调某个动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而对各个不同的动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则研究较少。其实,自然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决定和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也是复杂的。这种因素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成一定的结构系统。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不仅有其纵向结构,而且还有其横向结构。整体的结构序列是:科学实验和自然科学理论的矛盾;继承和突破的矛盾;不同观点、理论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结构与人的自身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人的自身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遗传基因和遗传基础,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经验基础.正是在这些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中,人的自我生成了,并且由本能性自我演化为经验性自我,最后演化为创造性自我,它们从总体上分别构成了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显意识.  相似文献   

9.
<正> 如果说,《死水》代表了闻一多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烙印》就标志着臧克家创作的起点.《烙印》借鉴了《死水》的技巧,同时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如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一样,《烙印》也蕴含了臧克家审美心理的艺术胚胎,一种现实感与身世感并列组合的心理结构.正是这种双层审美心理结构,奠定了臧克家现实主义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赵惠霞 《人文杂志》2000,(1):109-112
本文论述了审美心理存在的两类结构形式,分析了其衰退和增强的主要变化规律,认为审美心理是一种客观的生理存在,对其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把握多种审美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经典重拍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现象,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对经典重拍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拍的必要性;二是如果要重拍,怎样拍得更好。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看,文学经典重拍体现了审美惯性和审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经典重拍实践中应遵循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 纵观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层出不穷的科学发现,在剧烈地改变人们对整个世界,对人本身的原有观念.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界对现代艺术在哲学上、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艺术表现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过不少的批评.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艺术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必将促使文学出现新的突破.那种简单的移植和  相似文献   

15.
时间性是审美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联系的中介.审美生成、发展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时间性一感情的张力过程结构中.它的动力指向性、不可逆性、不可定量性和非线性等说明了审美的自由性、模糊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这种张力结构可以相对侧重审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文化论的考察而具体分为共时情绪张力、历时情感张力和同时情操张力.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两个层次美感,或曰审美快感,显然有情绪的和情感的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大的结构层次.这同人类的其他感情倾向是一致的、吻合的.例如"悲哀"、"爱悦"、"愤怒"等,作为情绪反应的能力,在许多发展程度较高的动物那里显然早就有了,而且见之于表情.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此有过精确观察基础上的详尽描述.而人类不仅有这些低级的情绪反应的能力,而且进而发展为高级的、为其他低于人类的动物所没有的"悲哀"、"爱悦"、"愤怒"等情感,这些情感中,包含着人的社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的间隔,是我与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有没有距离,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①我国少数学者对布洛的这一观点,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没有引起我国美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一度被简单地斥为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加以批判。我认为,布洛把距离视作美的本质,过分贬斥实用功利的观点,虽然具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份,但他把距离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促使了审美研究的深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审美心理要素的研究,一直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一、审美心理要素的定性问题;二、审美心理要素到底有哪些?三、审美心理要素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作用?近几年来,价值哲学研究的崛起和拓深,使我们有可能较为令人信服地解决这些难题。 一、审美心理要素的定性 审美心理要素的定性要取决于审美关系的定性。如何看待审美关系的本质与特性,美学理论界还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审美认识论。人们按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把审美关系看作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反映)关系。认为既然人们的意识中有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著名的埃及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又说;“要在两个民族中进行比较,必须彼此文化程度相当,断不能拿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游牧民族相提并论。这种情形,有如以婴儿的思想和中年人的思想相提并论。”这些论述,为我们讨论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提供了钥匙。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审美心理的差异,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更多的因素在起作用。不看到这一点,那就很难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还会存在着差异。其次,对于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