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关联理论,可以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话语标记语往往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是在话语构建中起着明示与限制的作用,标示出前述话语与后述话语之间的关系,使听话者便于理解话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制约功能、语篇组织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斯博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在分析语内话语(intralingual utterance)的交际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但是,关联理论的研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到语际话语(interlingual utterance)的关联。因此,在汉英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考虑三种关联,即语内话语关联中的源语内部的关联和译语内部的关联,以及语际话语关联中的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关联。以霍克斯(Hawkes)所译《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忘八"为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以上三种关联在汉英翻译活动中的映现。  相似文献   

3.
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复杂的语用现象。本文首先从话语的动态性和话语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作用进行了分析。话语标记语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对构建话语语境、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图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存在的理据。认知参照点理论对话语标记语的认知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为分析话语标记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语篇的产生和理解是交际双方共同协作的过程.连贯性不仅是语言使用者在建构语篇时赋予语篇的属性,还与语篇接受者的诠释有密切的关系.语言使用者应用三种机制促进语篇连贯:话题理论、主位推进和衔接手段,三种机制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语篇接受者对连贯性的诠释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与语境知识密切相关.鉴于口头话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合作原则和副语言特征对话语连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志语是指在语篇中用来表示句际或语篇片断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词、短语或小句,它在书面语篇中常被用来搭建语篇结构,明示逻辑语义关系,并具有帮助读者构建连贯语篇的功能.话语标志语使用频率与英语写作质量之间并无明显关联,但这些标志语的正确使用会使语篇更加流畅.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 ,语际语理论的提出象征着一种突破。语际语是一种既区别于目标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第一语言的二语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对语际语产生的认知原因以及语际语特征的介绍、分析和阐释 ,进一步讨论语际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语是如今比较常见的研究话题.关联理论开辟了话语标记语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进行了阐释,并指出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可以增加语境效果,对听话人的推理起制约和引导作用,从而使听话人寻求到最佳关联性,实现交际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其重心已逐步由词汇句法层向篇章和话语层面转移。人们虽已认识到隐喻在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但很多研究侧重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从认知、语义以及语用三个维度对语篇中的隐喻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这些特征对于语篇连贯研究的重要意义,是笔者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语篇的连贯有三个层次--语法(形式)、语义、语用.只有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上连贯的语篇才是真正连贯的语篇.而位于第三层次的话语意图起核心的作用.没有它的选择、调控与整合功能,话语就无从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语流切分的认知心理学机制以及影响语流切分的因素不但是近年来欧美学界母语话语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二语话语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综合欧美学界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结果,介绍话语感知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及常见的语流切分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与分析母语音住系统、心理词库、语流音变、听辨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影响二语学习者语流切分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行为,翻译活动总会带有赖以发生的那一时代意识形态的印记。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其翻译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射到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的效果。文章拟从不同阶段的翻译主体入手,通过选择代表性的译者及其对核心概念的翻译来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与意识形态互相渗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既是意识形态的翻译,也彰显了翻译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透视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了文学翻译的动机、选材和策略等方面,而文学翻译实践又反过来会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生产、强化或改革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应坚持辩证的意识形态观点,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和意识形态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并举以及意识形态翻译与翻译意识形态并重的理念,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阐释学等理论对文本意识形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外籍翻译学者英译中国作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解码过程、翻译目的的确定和翻译策略的运用等几个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译者应该相对地看待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避免绝对化,把该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翻译原本的选择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需求以及译者的价值取向。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次:早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及五四运动以来的翻译活动。每一次翻译活动中翻译原本的选择都和那一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译者翻译策略的操控。根据文化语境框架下的操纵学派的翻译理论,从民族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有的表现为人物的“变形”,有的则表现为译作在给读者传递的文化信息方面“叛逆”了原作。  相似文献   

19.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操纵文学翻译的三大要素,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曾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运用西方操纵理论,结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苏联文学的译介进行相关探究,分析中国当时对苏联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因,揭示出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的操纵,并指出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都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操纵下拿来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