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句群研究述评钱进0、句群研究的回顾句群研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本世纪20年代,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已提到“句群”的现象;“文学上段落篇章的研究,也不外乎引导学者去发现怎样’并’为什么,把许多句子结合成群,各群之间...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从写日记开始,逐步走上创作道路的。也有人说:“日记是心灵的花絮,人生的史册;日记是笔耕的田园,放飞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说,毫无疑义,确实俗话不俗。只是这所进之“门”,必须是不二法门之“门”,学生方能个人“修行”而登堂入室;如果是左道旁门之“门”,学生即使怎样的个人“修行”,而欲登堂入室,也只能是一个心造的幻影。所以鲁迅认为“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的“腰包”的,因而主张“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性较强的基础课程,重新考量其课程性质、任务及课程设制,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应是课程改革探索的首要任务。在教学理念方面,应确立高远的教学目的,反对知识工具化;立足文学本体,扩大课程的文化内涵;培养研究意识,引导学术门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要注重原典教学,以‘史’为纲,以‘选’为本;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能力互动。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思路不为习惯所囿”是其主要特征。教师课堂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促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子就‘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实质分析,认为两者是一样的。但我觉得‘五十步者’未必就‘不能笑百步者’,如学科成绩上的一分之差、尖端科技上的一厘之差、运动场上的一步之隔。那么大家的意见呢?”这个提问一反常规,新颖别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谢志民同志发表了有关“女书”研究的文章多篇,出版了《江永“女书”之谜》一书(1991年)。该书《导言》说:“近几年来关于‘女书’的研究状况,毋庸讳言,是令人十分不安的。大多数关于‘女书’问题的报导和论述,不是移花接木,猎奇传异,就是牵强附会,荒诞不经。甚至所提供的‘女书’文字资料,也多被随意增删,改头换面,弄得面目全非。既没能在‘女书’研究上提出科学的论断,也没有为‘女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资料。在‘女书’研究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在已经被盖上一层层厚厚的历史尘埃的‘女书’上,又被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罩纱”。这段话,恰好道出了作者“女书”研究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は’和‘が’在日语中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助词,副助词‘は’标示主题,格助词‘が’标示主语。单句中的‘は“が’的区别在于:(1)是一般性陈述还是一次性陈述;(2)是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还是表示事态的发生;(3)是否眼前发生的;(4)是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5)是否表示对比含义。副助词‘は’的主要用法是:(1)提示主题(2)表示限定否定范围。格助词‘が’的主要用法为:(1)表示存现句的主语(2)表示新信息(3)表示从句中的主语。  相似文献   

8.
庄季裕《鸡类篇》记述:“陈无已诗亦多用一时俚语.如‘巧手莫为无面饼’.即俗语‘巧媳妇做不得无面怀饨’也。‘不应远水救近渴.留渴须远井’,即俗语‘远水不救近渴’也。……‘拙勤终不补’,即俗语‘将勤补拙’也.‘惊鸡透篱犬升屋’,即俗语‘鸡飞狗上屋’也。”  相似文献   

9.
沙憎日记     
3月3日今天晚上,我们师徒四人谈古论今,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女人上。大师兄托着下巴,望着佛像若有所思地问师傅:“师傅,记得你曾说过:‘空即是色,色既是空’。那你给我起个法号叫‘悟空’,也就是‘悟色’的意思了?唉!我现在想‘空’一下!”师傅慢吞吞地说:“大家再忍耐一下吧,到了天竺……”八戒抢过来说:“到了天竺又能怎样?成了正果就有的忍了。”  相似文献   

10.
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上。一对年老的夫妻一起获得了奖项,他们就是香港树仁大学的校长钟期荣和校监胡鸿烈。“我们发现,香港的字典里没有‘仁’字,所以我们决定把学校起名叫‘树仁’。”胡鸿烈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提起“诗眼”、“词眼”就会使人想起那些几经锤炼,在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诗眼”、“词眼”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不太早。一般只能追溯到宋、元。如有人曾指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与其它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增多。这种新的形势也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俄语教学中,教授外语的目的不应仅局限于只给学生传授外语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炼地运用外语知识,包括口语交际即听与说和书面交际即连与写。实事上,听与说在基础俄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切不可忽视这一点。听与说是基础俄语教学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听说’”这一术语刍然是指‘听’和‘说’,‘听’为了理解,‘说’为了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出了敢试、敢闯、敢“胃”这种新的革命精神。笔者通过“理想造就‘三敢’精神;实践锻铸‘三敢’精神;务实无私才能坚持‘三敢’精神,三个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新的革命精神的深厚价值根基以及坚持、发扬这种精神对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研究虽是个人化的学术实践活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当代历史小说批评和研究的总体情景及发展脉络。历史小说研究大体经历了从批评到理论再到综合三个阶段或曰三种研究方式。如何“历史”,怎样“小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人言人殊的问题。回顾和总结过往走过的道路,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是需要正视并处理好“创新与规范”“寻找‘根据地’与超越‘根据地’”“批评与研究”三方面关系。这不仅对历史小说,其治学有关问题与方法,对更为宏大的当代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是实践道德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生活的学说;他从中国传统的心理学、伦理学的道德论出发,建立起了包括本体论、修养论、事功论、知行论、人性论,乃至文化的人格美学思想的统一体系。‘心学’是以‘心’为基本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此学肇端于三王(尧、舜、禹)‘十六字心传’;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18.
肖舒楠  吴荇 《社区》2008,(19):46-47
在北京,王女士四处奔波找保姆,可是她寻遍了北京城几乎所有家政公司,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择;“都说现在闹‘保姆荒’,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雇主太过苛刻。我们失业好多天了,却一直没有找到新雇主。”来自河北的刘阿姨说。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象,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曾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本文从“反对尊孔读经的旧教育,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教育”、“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新教育观”、“从‘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到‘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以及“强调‘教育与社会密接’,‘社会与教育打成一片’”等四个方面,对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说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