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2.
科学地开发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未来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战略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4.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时期,我国规模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严峻形势,要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应按照客观现实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转移思路。我们必须在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拓展劳务输出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本文据此把我国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各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突现出来,模式分析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梳理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和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分类和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背景,指出了现有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的因素,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索质是关键,城镇化是根本途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部某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SWOT分析发现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为了更好的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村工业化概括地说,就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为了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依托市场和农民自身优势,在农村兴办现代化工业,并使工业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然非常庞大,大城市的人口已经接近饱和,容纳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近"农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经营链条,对于缓解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农村。民族地区的农村不仅被农村普遍面临的"三农"问题所困扰,而且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成为"三农"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裂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缓,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就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城乡统筹中最复杂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多方利益和矛盾。在重庆市面积高达85%的山地进行土地流转,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不断摸索,重庆市以梯度移民的方式,土地置换方式,退出与集中规划的方式,着力推进统筹步伐,保住粮食产量和耕地红线,为在山区进行土地流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化城乡统筹的下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东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种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产业集群、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权益保障工作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以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最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