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文峰 《船山学刊》2010,(3):100-103
清风驿之变是后周王朝在显德六年发动的旨在破坏契丹与南唐交聘关系的离间事件,它终止了辽与南唐之间长期存在的交聘关系,导致了南唐构建的双环平衡结构的解体,打破了南唐对后周王朝以割地称臣纳贡为代价换来的划江而治的平衡局面,加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结束和南方统一局面形成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南唐元宗李璟(后改为景)即位后,其亲信陈觉、魏岑、查文徽等担任枢密使,他们为了树立威望,轻启边衅,用兵海隅,但并未达到开疆拓土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南唐的国力。淮南之战中,陈觉等人举将不当,又嫉贤妒能,导致南唐一溃千里,被迫对后周割地称臣,虽未骤亡,但亡国之势已成。陈觉等人恃宠而骄,大结朋党,打击异己,凌忽亲王,败坏朝纲。枢密使权力的膨胀既与元宗即位的曲折相关,也与元宗个人执政能力有关,对“孙党”的戒备使得他偏重“宋党”,最终使南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126-135
唐末五代,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而传统的贡献制度也应时而变,买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买宴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并在五代时期大行其道。买宴的主体是方镇,朝臣也一度参与其中。后周太祖时期,中原王朝内部的买宴,随着方镇力量的衰弱而最终消亡,而中原王朝与南唐间的买宴,却在后周世宗征淮南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周、北宋与南唐外交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买宴的背后,涉及了较多的中原王朝与方镇、中原王朝与属国这两组政治关系的维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经济史切入,从侧面考察唐末五代政治史的不错视角。  相似文献   

4.
李昉     
李昉(公元925—996)字明远,宋朝深州饶阳人。昉父李超、叔父李沼在五代后晋作官。李沼无子,李昉生下来就过继给他了。 后汉乾祐年间李昉考中进士,为袐书郎。通过宰相冯道的引荐,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征淮南,李昉为随军记室。周世宗柴荣见李昉写的奏章辞理明白,心里非常喜欢。后来又见到李昉的诗,称赞说:“吾久知有此人矣。”征淮南回来,李昉被提拔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后曾随世宗南征。  相似文献   

5.
王禹偁论政赋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王禹偁留传至今的赋作共有26篇,其中有的描写天文地理,有的抒情言志,而更多的是论政,计有12篇,占了他现存赋作的近一半。本文拟对其论政赋作合并论述。  相似文献   

6.
视《宋刑统》为《唐律》之“翻版”的认识在法史学界广为流行,实际却失之偏颇。《宋刑统》之体例渊源并非《唐律》,而是唐中后期《大中刑律统类》,而直接的摹本则是相去仅五年的后周《显德刑统》。并且,《宋刑统》与《唐律》相比,内容已出现了体现时代特征的诸多变化。当然,从立法角度看,《宋刑统》又带有“急就章”的特色。此外,《宋刑统》作为第一部刻版印刷的古代法典,对作为封建法典“楷模”之《唐律》及部分唐及五代时期敕、令、格、式的传存与订正,均有弥足珍贵的法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72八公山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春城北。又名北山、肥陵山、淮南小山。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与七位名公在此修道炼丹,敞有八公山之名。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艹付]坚南侵,晋谢石、谢玄御之于淝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故即出于此。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社会是在帝国主义隆隆的炮声和熊熊烈焰中痛苦地进入到20世纪的,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中英之战、中法之战、中日之战、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文学作为文化的精神载体之一,与从远古开始的英雄传说中的战争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则更是与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同步发展,战争本身直接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中启蒙意识的文化规范走出中世纪之后,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文化启…  相似文献   

9.
试论东晋守国的中间地带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晋积极地实施中间地带战略守国,固淮南、守荆襄、争秦岭,确保了政权的生存与发展,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宋金时期的平州之战(1123—1124年),既是金灭辽战争的尾声,又是宋金战争的序幕。平州之战比较复杂,而史料和著述又颇简略,这就有必要作进一步探索。对平州之战和平州反抗的研究,也会对尔后于1125年正式爆发的宋金战争,乃至宋金关系史的研究填补一点空白。故不揣浅陋,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与海西女真叶赫部之间在万历十二年、十六年爆发了镇北关之战和叶赫城之战.本文通过对两战的起因、过程及性质从三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均表明这两场战争是明朝政府对叶赫部的残酷诱杀和无理剿杀.  相似文献   

12.
王禹偁,字元之,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年)。晚年贬谪黄州,世称王黄州,一身著述颇丰,现存《小畜集》、《小畜外集》共四十三卷,是研究他思想的直接资料。此外,还有《承明集》十卷,《奏议集》十卷,《后集诗》三卷,《五代史缺文》一卷,惜皆佚失。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理论巨著,它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写而成。该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本文仪就《淮南子》中的军事哲学思想之要义作一粗浅探讨。一、论战争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土作《淮南子》,其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淮南子.要略》,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因此,《淮南子》对战争这一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不可不察。第一,兵…  相似文献   

14.
高旭 《船山学刊》2013,(4):94-101
战争观是《淮南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本”理念及精神,不论是战争起源与性质,抑或是战争条件和进程,都有着充分的理论彰显。《淮南子》战争观的“民本”理念及精神深受先秦诸子之学的熏染,具有多元化的思想渊源,其中尤以道、儒为著,墨、兵次之;这种“民本”理念及精神既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历史继承,更是融会性的新发展。基于强烈的“民本”精神,《淮南子》在秦汉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与反思了战争与专制君主政治之关系,试图构建起“民为兵本,兵胜在政”的高度政治化的战争观,既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进行政治正义性的证明,也为其长治久安提供一种充满“民本”色彩,且更具合理性内涵的战争理论。  相似文献   

15.
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宋复交战敌对状态时期,西夏是战争的主要策源地,西夏的频繁入侵和扰边活动给来的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宋神宗在元丰七年曾说“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顿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钢,尚日夜惴惴然,惟恐其盗边也”①。故北宋虽然在元丰、绍圣、元符、崇宁和宣和年间亦发动大规模的制夏战争,但就战争的动机而言,主要是为了解除边患,是以政治利益为前提,即属政治性的,或者说是对西夏入侵的一种反动。那么西夏屡屡发动侵宋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已从许多方面作了探讨,有人认为西夏是为独立而战,或是…  相似文献   

16.
所谓北宋仁宗年间的宋夏陕西之战,指的是公元1040年(宋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月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县东,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汇合处)之战,1041年(宋庆历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2月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之战,和1042年(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闰9月的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之战。三次战争均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宋、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王天顺西夏王朝是久战之国,它和周边各民族国家、政权和部落部发生过战争,其中,与北宋的战争竟长达140余年。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这样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已往史家多盛称西夏军力之强。比如清人徐部的...  相似文献   

18.
近来,在东晋淝水之战性质问题上,有些同志提出了新看法:认为这场战争不是“民族征服战争”,而是“兼并统一战争”;战争的正义性是在前秦方面,而不是在东晋方面。我们以为这种看法仍然值得商榷。今提出来,请予指正。一、关于战争的“民族性”“兼并统一战争”论者说:淝水之战“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就战争的实质而言,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在一些著作中赋予以民族战争的性质,纳入侵略反侵略的框框,这是值得商榷的。”又说,在战争中东晋只是“利用当时还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生在公元前 5 0 6年冬的吴师入郢之战 ,史学界普遍认为 ,战争初期 ,吴“舍舟淮 ,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行动出乎楚人意料之外。但实际上 ,在吴师入郢之战的初期阶段 ,吴军的行动无论是在进攻方向上还是在进攻速度上 ,均未构成出敌不意 ;相反楚国对战争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并作了尽可能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这一点出发 ,所谓吴军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出乎楚人意料之外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与夷陵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吴夷陵之战,是三国形成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假如说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形成了南北的对峙,那么夷陵之战就是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这次战争也是我国战史上的一次名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提到过这次战争。因此,无论就历史影响或战略指挥的角度说,夷陵之战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想集中说明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次战争的发生,从蜀、吴双方政略方针看其原因何在?人们向来以为《隆中对》完美无缺,猇亭之败同它无关,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感情用事、“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