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为儒家传统面向现代化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民族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现代新儒家力图在文化上解决中国民族的危机。唐君毅和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大部分集中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通过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而摸索中国文化的合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唐君毅和牟宗三的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他们如何摸索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3.
侯敏 《学术研究》2004,(8):132-135
唐君毅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的阐释 ,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美感问题进行了具体入微的思考 ,在其理论架构中 ,他往往把中国艺术文学精神与中国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以前学界对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较多 ,但相对忽视了他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学术运思。唐君毅在中和之道、悠游之美等方面的美学涉猎 ,直入民族心灵深处 ,洞见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幽情壮彩  相似文献   

4.
李承志 《理论界》2023,(5):65-72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5.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独特视野出发 ,对建构中国文化哲学的支撑点进行了探讨。第一 ,探讨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生命的独特表达方式 ,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第二 ,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基因”结构和“多圆”复合结构 ,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第三 ,阐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独特“天人”观 ,分析了中西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差别。第四 ,分析了中国文化对“人的价值”的独特见解 ,比较了中西文化在对待“人的价值”上的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8.
胡岩 《船山学刊》2013,(3):124-129
"宗教意识"是唐君毅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唐君毅认为:在结构上,宗教意识表现为一个包含现实、理想以及超越活动的超越性结构;超越性结构中每一环节的不同,则决定了不同宗教意识在价值上的高下;宗教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等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构成了自我的完整存在所需要的文化意识世界。唐君毅的"宗教意识"概念从存在论角度对宗教起源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存在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因而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实践为体,以中西文化为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关系的新解读。以"体用之辨"为线,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争论做了历史回顾,对文化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了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论文廷式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中西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文化的优劣高下成为当时学术界竞相探讨的话题,文廷式就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位学者。本文就文廷式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认识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背景、局限与地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三个视角,即无神文化与有神文化、德行文化与智性文化、和谐文化与对抗文化,对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描述,提出了通过对比寻求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借鉴、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更新,建设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从未间断的文化史,它的时间之长,底蕴之厚,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然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几千年的国门,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两种文化的相遇,也产生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表明,文化衰败,民族灭亡;文化繁荣,民族兴盛。那么,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如何利用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因素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在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崔婷 《东岳论丛》2006,27(2):192-193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文化的维度出发,无论我们辨析出中西文化多少的不同,都无法撼动如今中西文化共享一个全球化“当代”的事实.“普通平常的”文化理解所具有的生活论价值就在于它意味着文化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归属于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文化的话语构成应落实到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之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开展文化研究对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生活文本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严复对传统虽有批判,但并未背弃,对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大力宣传,却一直是选择性的接受;“西学”与“中学”在严复头脑中始终不断“交融互释”着。严复晚年重估中西文化,是在致力于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质疑西方科技文化的局限,是对早年中西文化观的补正。这与其说是一种倒退,还不如说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表现,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1):114-115
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建立起开放、宽容和进取的新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中国问题》集中反映了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判断,呈现了他的中国文化观,他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研究和解读中国文化,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评述了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蚕桑文化的组织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红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115-119
中华文化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化,而蚕桑文化又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多年来蚕桑文化所形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组织传播形式,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