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山论士风     
大概春秋时期,“士”已经形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管子说:“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小匡》)。《左传·哀公五年》有“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的话,可见当时士虽是民,却跟有官守的大夫比较接近,所以孔子每到一个地区,总要“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卷八》以下凡引《论语》,不再加注)。从此,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稳定了士为四民之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的完美形象。《论语》中孔子以学者形象、师者形象以及知者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个学者、师者和知者所拥有的博大、仁爱的精神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孔子对当今的意义之一,更是我们应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王国雨 《船山学刊》2009,(1):111-114
《左传》中记载孔子言行共三十余处,学术界对其是否为研究孔子的可靠资料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将其与《论语》中的记载比较研究后发现,《左传》中的记载所反映的孔子重礼、崇德、慎辞、博学的思想特征和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可以和《论语》相印证,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  相似文献   

5.
郭象是魏晋南北朝玄学的代表,其玄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庄子注》中,而且体现在九条《论语体略》中.郭象《论语体略》九条包含有以“性”、“情”注“德”、“政”、“礼”的思想,“因循”思想和“与众玄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而》(1·8)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孔子强调君子修德进业的千古名句之一。然而,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却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三端:其一,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论语集注》、皇侃《论语义疏》、杨伯峻《论语译注》、赵杏根《论语通译》等皆持此说。)其二,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唐满先《论语直解》、来可泓《论语直解》、杨润根《发现论语》、钱逊《儒学圣典〈论语〉》、安作璋主编《论语…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诸多《论语》注本中,苏轼《论语说》和苏辙《论语拾遗》风貌独特,是蜀学《论语》学的翘楚,也是北宋民间《论语》宋学的典范。苏轼、苏辙诠释《论语》既相互辩驳又彼此承继,自以意作,新解迭出,有继绝学、存大道的深厚寄予;既坚持儒学本位又杂采佛老思想,发明经文义理时有返归圣学之追求;既联系个人遭际又结合社会现实,借诠解经文批评时弊,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氏《论语》诠释瑕瑜互见,在北宋《论语》诠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伟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02-109
“六艺统摄《论语》”是马一浮《论语》诠释的鲜明特色,在主旨、结构和义理等层面做到了有机融合,并明确指出“六艺”是“总义”,《论语》是“别义”,前者统领后者,两者互参,方能悟到儒家真意。同时,该理论注重儒释会通,以佛学解《论语》,运用“四悉檀”比附诠释“仁”“孝”“为政”,比以儒解儒更具有哲理韵味和理论色彩。无论是“六艺”与《论语》互参,还是援佛入儒,其理论基础都是以“性德”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本体与工夫同一的心性论,其根源是孟子的性善论,依然遵循了“尽心—知性—知天”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彭昊 《船山学刊》2008,(1):52-55
《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同《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大量引用《论语》典故;弘扬《论语》追求精神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深层意识,从而援道入儒;选择与《论语》类似的体例。  相似文献   

13.
孔子艺术心理学思想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开宗明义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说(悦)”,第二句说的是“乐”,第三句说的是“不愠”。这三句话给《论语》全书、给儒家学派的整体风格,从心理上定下了基调。“说”作“喜悦”讲,在《论语》里出现11次;“乐”作“快乐”讲,在《论语》里出现15次,足见...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我国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本文拟从人才史的角度来考察《论语》,以期抛砖引玉。一、关于尊贤的思想我国古籍中提到的“贤”,一般是指有德有才、德才兼备的人,也有的地方是专指德行或才能的。《论语》中出现“贤”字有二十五次,如“贤人”、“贤者”、“贤才”、“贤友”、“贤哉”等,可以看出此书比较重视谈贤论贤。一是对古代的“圣贤”表示  相似文献   

15.
宋朝名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对传统中国的影响,大而国家,小则个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无所不及;《论语》还传播到国外,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6世纪以后,《论语》被介绍到法、英、德、俄等国,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化进程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直到今天,西方仍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从《论语》中挖掘“东方的智慧”,诠释和阐发其现代意义与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论语》是先秦古文献中最接近当时口语的书,研究其中的语序组合形式,对于了解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极有意义和价值.现分别就其几种主要形式概述如下。一、《论语》的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的疑问句,一般用疑问代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这种句子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在《论语》中是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疑问代词有何、谁、孰、焉、奚等。先看“何”字作宾语的情况。《论语》用“何”字组成的疑问句最多。“何”一般是指事物,含义是“什么”;指人  相似文献   

17.
<正>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著作。不仅时《论语》的词语作了简明的训释,而且从经世致用方面,阐发了《论语》的义理,探索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可谓兼汉学、宋学之长。对康氏这部书,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刻本,重加整理标点,于1984年出版,可谓必要而及时。这里仅就点校方面,提出笔者浅见。整理者对这部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康氏原著中的疏误之处,整理者也注意予以纠正。如《八佾篇》“子夏问巧笑倩兮”章,注(以下凡云“注”,均指康氏注)引《考工记》“画绘之事,后素功”,而误作“绘画”。《述而篇》“子所雅言”章,注引郑氏曰“读先王典法”,而误作“法典”。《子罕篇》“凤鸟不至”章,注引《礼·礼运》“河出马图”,而误作《礼器》。《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章,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误作《儒林传》。《乡党篇》“齐,必有明衣”章,注引《既夕礼》“明衣裳用幕布”而误作《士丧礼》。《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似文献   

18.
一、儒家“和而不同”的当代性局限应该说,从“和为贵”《论语·学而》,“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及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与“同”在儒家哲学中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其基本含义,早已由《国语·郑语》中史伯所提出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奠定。即:“和”是事物“多样统一”所造成的和谐与互补,这种和谐与互补可以促使万事兴旺;这便是“贵”,也便是“美”,所以有“中和之美”之说。反之,由于“同”是…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化遗产中有着较为强烈的人权意识与精神。《尚书》人权意识的显著特征是“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的演变;《国语》主要体现出儒家的民本和崇德尚礼精神;《战国策》凸现出士人追求言论自由、参与政事等人权精神;《论语》倡导勤政为民、与民休息的人权精神;《墨子》强调互通利益、相爱相利,“和调”、平等的精神;老庄探索“无为无形”的“道”,把关注人生作为自己学说的中心。这些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中平等意识的确立,对后世人权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1.曹魏正始年间,玄学大师何晏、王弼分别注释了《论语》。然而这两部书的历史意义却大不相同:何晏的《论语集解》标志着汉代经学《论语》研究的终结,而王弼《论语释疑》则宣告了玄学《论语》时代的开始。汉代儒学大家多注《论语》,但已无一家完整注释流传至今,仅剩佚文,并且大多依赖《论语集解》得以保存。由于何晏无可争议的玄学创始人地位,后人往往先入为主,将《论语集解》划入玄学著作范围,然后从中搜寻编者关于“无”、“无为”,“自然”的只言片语,以证明何晏玄学思想。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第一,《论语集解》出自多人之手,是集体编纂的官书,不是何晏本人的专著。据《论语集解》序,参加者除何晏之外,还有孙邕、郑冲、曹羲、荀(岂页)。其中孙邕,郑冲、荀(岂页)都是传统派儒家人物,不是正始玄学家。第二,《论语集解》绝太多数篇幅都是引汉魏大儒的注释,编纂者本人的文字甚少。即使这些编纂者的文字全部代表何晏的观点,其思想倾向也与汉儒无异。可以说,《论语集解》是一部汉代经学思潮对《论语》解释的精粹集,而不是何晏玄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