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相人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应该恪守的一种伦理。做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仁,在论语中多有述及。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弟子仁之论述的分析,来说明儒家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论语·先进》'闵子侍侧'章相关注疏的比较,和誾、行、侃三字字义的训诂考证,闵损、仲由、冉求、端木赐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四子在同具'刚正'品格的同时,其'刚'又各不相同。而'子乐'与孔子对仲由'不得其死'的评价之间的张力表明,孔子强调每个人尽性成己的独特性,并反对全身远祸的庸俗行为。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4.
5.
张娣 《船山学刊》2010,(3):132-135
孔子乐论作为儒家乐论的奠基,是历代学者最为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其中关于《论语》中"乐正"一词的界定,对于孔子乐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学界对此从来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主要存在"正其篇章"、"正其乐曲"和"乐官之长"三种说法。笔者通过对《论语》文本自身对"乐"与"正"两字阐述的分析,认为"乐官之长"说最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而这样一种对"乐正"的界定,说明孔子并非完全的保守派,他看到了艺术之"乐"具有政治道德之外的意义,此为孔子乐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春秋后期一个积极的用世者。但对古代高士和当代贤哲的向往和推重,一生落魄的坎坷的经历,让他对隐逸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并形成一整套有关隐逸的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关于隐逸的原则:一是"邦无道",二是"道不行"。其次,他谈到隐逸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选择,即"贤者辞世,其次辞地,其次辞色,其次辞言"。再次,他还论及隐居生活的自我人格完善,也就是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对后世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的完美形象。《论语》中孔子以学者形象、师者形象以及知者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个学者、师者和知者所拥有的博大、仁爱的精神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孔子对当今的意义之一,更是我们应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 ,谦具有谦敬、谦逊、谦恭和谦让的涵义。谦与仁、礼、和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仁是君子始终抱有谦的人生态度之内在理由 ;谦与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具体行为中 ,礼是一种经验理性 ,谦则具有感性特质 ,是君子由内在体验而发乎外的感性形象 ;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与和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 ,从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发展层面以及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角度而言 ,谦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论语》就像一幅被打散了的拼图,外在内容的排列看起来凌乱,内在的思想却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结构是这样的:(一)以君子和小人为教育对象。(二)以道、义、仁、爱,和礼、乐、行、信、政、孝等为教育内容。(三)以培养君子学道能去"爱人",因而能良善地统治管理;以及让小人学道能被驯服因而"易使",便于被统治管理为目标。这样三者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本质,即是一种古代中国训练统治者与驯服被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及这种政治思想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伟 《云梦学刊》2018,(6):57-66
先秦时期《论语》成书是一个"层累叠加"的过程,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02年,经历了"初稿集结""首次整理"、"再次整理"和"最终确定"阶段,闵子骞、冉雍、子贡、有若、子夏、子游、曾参、子张及相关孔子弟子的门人参加了不同阶段的编纂。"初稿集结"阶段由闵子骞主持,冉雍、子贡、有若辅助,形成了文本的主体。"首次整理"阶段由子贡、有若主持,子夏、子游、曾参和子张辅助,增加了追忆孔子的内容。"再次整理"阶段由曾参主持,子张、子思辅助,确定了文本的基本结构,始于《学而》,终于《尧曰》。"最终确定"阶段由子思主持,以"曾子"称曾参,以"有子"称有若,增补《季氏》篇。  相似文献   

13.
浅议《论语》中的德育素质培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可靠、最基本的资料 ,书中记述了孔子关于德育素质、德育内涵及德育培养的必要性。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素质培养的观点 ,可以为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瑞涛  张志宏 《理论界》2010,(2):124-125
《论语》之"孝"观念建构在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基础上,深刻论说了"为何孝"和"如何孝"问题,一方面体现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生命的自觉承当精神,富含"生命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人《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慧芳 《船山学刊》2007,(3):113-115
本文在简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注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善于培养学生兴趣、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意见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的方法;从提倡学而不厌、注重实事求是、主张学思并重、鼓励择善从之、提倡不耻下问等五个角度分析了学生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诚信的地位,孔子提出“信”是“仁”的必然要求,是立身的关键、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以及政治的基础;在诚信的标准问题上,孔子坚持“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关于诚信的实行,孔子提出“谨而信”、“敏于事而慎于行”,好学以使信合于义等观点,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北宋时期,诸多《论语》注本中,苏轼《论语说》和苏辙《论语拾遗》风貌独特,是蜀学《论语》学的翘楚,也是北宋民间《论语》宋学的典范。苏轼、苏辙诠释《论语》既相互辩驳又彼此承继,自以意作,新解迭出,有继绝学、存大道的深厚寄予;既坚持儒学本位又杂采佛老思想,发明经文义理时有返归圣学之追求;既联系个人遭际又结合社会现实,借诠解经文批评时弊,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氏《论语》诠释瑕瑜互见,在北宋《论语》诠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汇渗透,中国的政治模式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孔子这位已逝而谬种流传的圣人,其政治文化形象又出现了新的解读和阐释。本文以《论语》半月刊为研究文本,通过对20世纪3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学校教授和学生、市民群体以及《论语》半月刊对孔子的不同解读,试图挖掘"多面孔子"背后所折射出的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范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论语》所阐述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准则。科学地继承《论语》中理想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