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护理油性皮肤方面,看似平常不过的水,却有它的妙处. 大家都知道,热水洗碗更容易去油腻.同样道理,当温热的湿毛巾敷在脸部时,水蒸汽作用于皮脂,使皮脂脱离皮肤被吸附在毛巾上,达到去除多余油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成恩 《中州学刊》2006,(3):222-224
作为一个朝代的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李白和杜甫的文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唐朝文艺思想的发展和变迁。他们对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各自进行了他人无法替代的独特探讨。李白对“清水出芙蓉”的诗美追求,反映了盛唐诗人特有的气魄和自信;而由盛转衰的社会转折,则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在客观、全面地评价历代诗歌成就和总结诗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的著名诗歌观。  相似文献   

3.
秀出九芙蓉     
“昔在九江上①,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这是诗人李白于天宝年间漫游长江时,船行池州江面,遥望江南,群峰耸翠,如青莲花,而写下的赞美九华山的美丽诗句。 九华山是黄山骄傲的子孙。它由太平、石台蜿蜒北去,  相似文献   

4.
何念龙 《江汉论坛》2006,(12):124-127
李白之“气”,充沛饱满、丰富多彩,但如果从最具个性色彩和最具影响力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才气、酒气、仙气和傲气,李白就是这充沛四气完美融合的凝聚体。“四气”各有特色,并具共性,共同展示了李白文化精神的主导方面:天赋才华、高标自我的自信精神;潇洒不羁、超尘绝俗的自由精神;卓然特立、傲视权贵的人格精神;率真任情、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这就是一个具有异相特质的李白,一个融汇了先天超人和个性气质、精神风貌特异性的李白。由此,李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个”。从文化背景看,李白的“四气”,鲜明标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内涵以及中国诗酒文化和士人精神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00,(8):8
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夏天炎热,很多汗水,不愿意在脸上用很重的颜色,想学会化“没有化妆”感觉的妆。 怎样才能化个“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妆呢?首先记住:不论淡或浓,化妆的基本技巧没有改变,只是选择的颜色是浅的,不是深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其人其诗 ,特别是内容丰富、历时久远的李白故事传说 ,它们广泛持久的流播、衍绎和再塑 ,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现象”。李白其人其诗的超常奇异性、盛唐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传统的士文化社会心态 ,成为这一现象的生成机制 ;“三型李白论”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透析思路。求解这一文化现象 ,不仅对李白研究有拓展和深化的作用 ,而且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唐人刘长卿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抒写了旅途劳顿中的欣慰之情 ,清妙自然 ,神韵悠远 ,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寒山风雪夜宿图 ,千百年来 ,脍炙人口 ,引起了无数旅途漂泊中的迁客骚人的强烈共鸣。但芙蓉山到底在哪里 ?一直众说纷纭。好多注家注释此诗时均说 :“芙蓉山 ,不详”,为理解此诗和认识刘长卿留下了遗憾。山以芙蓉为名者很多 ,如福建闽侯县、广东曲江县、湖南桂阳县和宁乡县、山东临沂市的苍山县 ,皆有芙蓉山。以上诸山见于刘长卿诗集的注本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另外 ,邹志…  相似文献   

8.
杜甫《石壕吏》一诗中,“老妇出看门”这句诗,在《全唐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历代诗歌选》等书中,有作“出门看”的,有作“出看门”的,不统一,《唐诗鉴赏词典》就是作“出门看”编入的。但“出看门”和“出门看”在诗歌本身的意思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不辨清楚。“出门看”是主动性的。从“老翁逾墙走”来看,当时人民已不堪其害,刚听到动静就赶快躲藏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找到自己头上,无论门外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敢出门去看的。躲避犹恐不及,怎么能自己主动去招惹是非呢?而“出看门”则是被动的。抓丁的官吏已经在敲她家的…  相似文献   

9.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个理论体系 ,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对待 ,以与时俱进的方法去研究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去贯彻。这样 ,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当好“三个代表”、坚定维护“三个代表” ,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无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都必须以保持和弘扬党的先进性为前提。事实告诉我们 :先有“先进” ,后有“代表” ;惟有“先进” ,才能“代表” ;只要“先进” ,就能“代表” ;没有“先进” ,就不可能“代表”。一个政党能不能执政 ,尤其是能不能长期执政 ,归根结底取决于是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能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群众办好事 ,办实事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执政实践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更密切地联系起来 ,抓住了治党治国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一、大唐一诗侠 在李白“谪仙”、“诗仙”、“酒仙”等诸多美号中,我认为还应再加上一“诗侠”。在唐代诗人中,不仅是他所写的任侠诗篇最多,而且他本人就是唐代有名的一位侠士。且看诗人的自画像: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扛阳宰陆调》) 从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坐跨骏马的少年侠士,破纸欲出。这就是“诗侠”李白的自画像。 那么,在李白同时代人的眼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李白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崔宗之写道: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神韵独具的绝妙好诗。开头两句不仅扫尽众鸟。连点缀山头的一抹闲云也驱逐得踪迹全无。剩下的只有屹立在大地上的敬亭山和诗人自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默默无语却又情意深长地欣赏着诗仙,依稀全然理解李白的心境、情绪,知晓李白的精神、品格,而李白也象敬亭山理喻自己一样地理喻对方。李太白与敬亭山之间油然形成一种心心相印、完美和谐的默契,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融达到了一种物我皆忘的境界。诗人在与敬亭山的对峙统一中看到的是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敬亭山,敬亭山又正是李白品格精神的绝妙的物化和旁证;李白不仅写出了独立不群的敬亭山,更写出了卓然超尘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李白绝句中的"人际称谓"及其功能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绝句中显性的“人际称谓”是大量的、多方面的。三人类型中,表述人际称谓的方式各有特色,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与风格特征。从参与者角色看,绝句中的人际称谓主要以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主体出现;从小句的过程类型看,物质过程呈明显的强式特征,体现李白绝句鲜明的“叙事”语篇性质。  相似文献   

14.
李白被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到了长安。然而不到三年,李白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李白为什么离开长安?从李白的诗中,从李白同时代和后世人的记叙中,可以确认是被“谗”离京的。但是,李白因甚被  相似文献   

15.
谈汪曾祺小说的散文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悠纯 《云梦学刊》2009,30(3):117-120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质,读他的小说总感到有一种温柔敦厚的美.在写法上,他不十分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写,也不十分留意情节的组合,而着力于氛围气的渲染和酿造,使他的小说在写人、写景、语言等方面都充满散文气.  相似文献   

16.
江淮自古就有一些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追溯一下这里悠久的游览史,对于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游览资源,发展游览事业,是很有意义的。 早在八世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就常来往于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纪游诗话:“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等,对奇山异水赞叹不已。无怪乎他“投迹归此地”,“二十年未拟还”了。  相似文献   

17.
读诗札记     
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李集不收,最早见于孟棨《本事诗》、《旧唐书、文苑、杜甫传》也涉及到,都说是对杜甫的讥刺。关键在三、四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是从前作诗苦。”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别出新解,说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李白发问,后一句是杜甫作答,并无讥刺之意。但他也觉得题目的“戏”字有碍,于是便断定为后人所误加。我看,没有任何证据,仅仅为了要助成己说,而把“戏”字除掉,这未免近于武断,绝不是科学的态度。李白和杜甫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彼此之间开开玩笑,有何不可?杜甫自己也说过:“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便可看出他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具有“旷放”与“旷达”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外放热烈,后者倾向于内敛冷静。其原因在于李白是把自己摆放在繁华鼎盛的大唐帝国的横向历史背景之上来建构个人的理想,其豪侠的性格使建功立业的思想强烈伸张。苏轼更善于将自己摆放在宇宙人生的纵向历史中,着眼于调整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求取内心的“和”与“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名词句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名词句,是指严格语法意义上的名词句,即由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短语所构成的非主谓句。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名词句的存在,并且还可以看到,名词句一旦出现,诗歌中往往会形成某种意境。例如:“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况周颐《蕙风词话》认为该诗句创造了“穆之一境”。又如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意境的形成,与名词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具有极大的关系。名词句为什么能有效地创造出诗歌的意境呢?我们需要先了解诗歌意境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意境的形成中,形象是基…  相似文献   

20.
杨匡和 《南方论刊》2009,(4):89-90,88
在天才大诗人李白的视线里,无论前贤抑或时人,“古来相接眼中稀”。然而,兴盛于东晋并延及南朝的谢氏家族的文韬武略,颇受李白青睐。本文拟就此对其辨析,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思想、志趣与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