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吴凤霞 《求是学刊》2012,39(2):151-155
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宋所处的多民族多政权的格局赋予其民族史撰述更加务实,在民族观上受此疆彼界的影响较大.元朝多民族统一的实现,各民族一体观念的增强,造就了元代正史民族史撰述较少政治影响,更追求历史真实,极具恢弘的气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文献中保存着有关古代民族的活动及民族之间交往的记录,也保存着当时人们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认识.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史学家对民族和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写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著作,而且把古代的民族观念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6.
具有光辉的文化传统、幅员辽阔、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内部各兄弟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是经过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实现的。可是几千年来,在剥削阶级的文人笔下,对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对地处边睡的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有抑有扬,众说不一;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挥兵逐鹿中原,则被骂成“以犬羊而干天纪,以夷狄而乱华凤”①。直至今日,仍有些史学论者认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问鼎中原的战争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而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原…  相似文献   

7.
对刑法的研究历来被置于国家制度的背景之下,中国历史以来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古代中原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完全深入,为西南少数民族提供了一种“远国家”的政治生活,其刑事习惯法也获得了发展与成熟的契机。对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存在甚至至今留存的刑事法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当前国家刑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践及深入展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北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切实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民族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各民族和地区的情况,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早在国家政权建立以前,即“前国家”时代,其祖先就已与中原发生着以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往来。战争催生着中国古代刑法起源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刑事政策及西南少数民族本身的刑事行为规范。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以前,很  相似文献   

10.
室韦是在我国北方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民族,族名始见于北魏,历经隋唐五代,直到辽金两代后才不见于史籍。室韦在历史上已形成地域连片、同一族名、具有多数部落使用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习俗的部落群,属多民族共同体类型。各部落的经济类型有差异,它们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少,这表现出了部落群的松散性。部落之间也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由于各部落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其经济类型也不同。从北魏至唐代,室韦的经济类型可分为三种:一、半牧半农经济类型;二、半猎半牧经济类型;三、森林狩猎经济类型。 确定一个民族的社会性质,主要是依据这个民…  相似文献   

11.
饶燕文  钟俊 《社科纵横》2004,19(6):37-38
北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朝法制建设成果颇丰 ,为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西夏、金、元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对内地汉族传统法律制度的学习效仿 ,创建了自己的法制 ;又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习惯 ,丰富了民族法制的内容。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封建政权 ,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 唐帝国建立,版图辽阔,民族融合,“四夷降伏,海内义安”。这是唐太宗继高祖时平定中原后,又以大半生的精力征服或怀柔边境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出现的统一局面。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边塞重镇幽州,贞观时期各民族在这里聚居,向着显要名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幽州城发展的史实,做简略的论述。一、唐太宗与幽州城形制的确立幽州治所为蓟城,也称幽州城,城址自魏晋以来没有扩大迁移,但其形制规模至唐代才  相似文献   

13.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达斡尔、乌底改是我国的兄弟民族,国史里记载了他们悠久的光荣经历,他们的文化,久已成为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居处边境,十七世纪,首先遭到外来的侵略。他们经过英勇顽强的抵抗,有的内向转移,也有一直坚持在原地的。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清廷让出了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换取沙俄不再勾诱噶尔丹,不在我西北挑拨分裂。乌第河流域,沙俄竟贿赂译员进行胁迫,终于留为悬案。现在苏修官员们却说“根据尼布楚条约从俄国夺去的土地”,“俄国人到来以前黑龙江是荒无人烟的”,歪曲捏造,颠倒黑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西藏地下考古资料及汉藏文历史文献,通过对我国远古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唐朝、吐蕃时期汉藏关系的发展,元代西藏归入祖国版图的内在原因等诸多史实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阐明了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潮流。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国虽历经几千年的坎坷曲折,近代又遭受无数列强的欺凌和侵略,但仍始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5)
清朝的满洲人同金朝的女真人一样,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以女真人为主体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和民族共同体。金朝作为女真人南下中原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其王朝肇兴的过程、入主中原的经历、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清王朝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清朝统治者也把金朝女真人作为自己的先辈,把金朝作为自身民族曾经建立的政权,并且把对金朝的认同提高到维护清朝统治正统性、激发满洲人进取和忧患意识的高度上来,在兴衰借鉴、礼仪尊崇、史书修编、文字使用等多方面体现了对金朝的认同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马敏  钱晓芳 《社科纵横》2006,21(4):123-124
中国从先秦时起就已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经过两千多年来各朝各代的不断努力,统一不但继续持续,而且不断发展和巩固。本文通过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的论述与当前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阐发唐朝民族政策的意义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国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猖獗,西方对中国的“分化”和“西化”进一步加剧,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鉴历史经验,确保我党民族政策的科学性,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更深入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隋代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阻止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往更加密切,特别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商品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处中西交通孔道的河西地区,其咽喉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论是民间贸易还是官方贸易,都远远超过了前代。特别是由官方组织和经营的“互市”这一形式,更在中外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代之盛,极于此矣”,当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