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我们家乡苏北一带的方言里,称父亲为"爷"、"爷爷",称祖父为"爹"、"爹爹"。这来自古代汉语的叫法,喊起来有很浓的家乡味。小的时候,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亲好,每次叫着"爷"的时候,心里那个甜劲让人永远地回味。其实很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亲热地叫着"爸爸",心里总想着为什么我叫父亲"爷"。随着年龄的增长,陡然发现自己和父亲说话少  相似文献   

2.
父亲生活在艰苦的年代,一生不喝奶不吃蛋,更不用说什么药物补品了;可是,记得在他活到80多岁时,身体却还酷像电视广告里吃了高钙片的“李大爷”:腿脚灵便,走路有劲,嘴里还哼小曲。啥原因?同《山西老年》交了几年朋友后,“养生之道”使我渐渐领悟出其中的原因——父亲一生心宽似海。父亲的名字叫段申酉,可是村里大小人都叫他“老宽”;父亲去世10年了,可“老宽”的故事至今还在村里广泛流传。我祖父是大同一家商行的股东,去世后给父亲留下不少银钱。父亲也因此曾一时成为村里机灵人们围猎的目标。有个人怂恿他合伙做生意,他把家里的钱尽数入了…  相似文献   

3.
记得高三毕业负笈异乡,临行前爷爷送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请人勿送说留步”、“别人父亲称令尊”等待人接物的常用语。若不是爷爷详细说明这些词句(如“令尊”)的用法,我还真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和用场。但在今天的日常交流中,如果再说什么“留步”、“令尊”,大概是要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这张纸条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9,(10):9-10
一个年轻人问他的爷爷:“爷爷,您这一辈子是如何这么成功的呢?您仍然充满活力,而我却已经厌倦奋斗了。我怎么才能拥有和您一样的热情呢?”以下是他爷爷的回答:我想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我称其为“始终睁大自己的眼睛”。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人的“第一位伯乐” 我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受精通书法的祖父、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那年,爷爷让哥哥们练字,当他们自认为练得不错时,就放下笔.旁观的我却对字帖爱不释手,似乎哥哥们习字的字帖就是为我准备的.实际上这套字帖是我家乡的一位文人临摹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专业人士眼里也难以分辨真假,足见那位书家的书法功力了得.这套字帖至今我还珍藏着.打那时候起,兴趣成为我书法艺术天赋的“伯乐”.  相似文献   

6.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狮子de性格     
南湘源是我的小学同学。他父亲是湖南岳阳人,据说是“没落贵族”出身。听村里的老人讲,他父亲由于犯了什么“事”(失手打死了一个人),为了逃避官司,就以“做生意”的名义坐“渡船”到了湖北。他流浪到我们村,和村长的女儿结了婚,就永远住在我们村了。南湘源出生时,他父亲仍然对湖南的老家恋恋不忘,所以给儿子取名叫“湘源”。南湘源和他父亲一样,喜欢说“我们湖南人”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打开文档,在键盘敲下“我未曾谋面的奶奶”几个字的时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沉思良久,不知如何写下去。在我的文字里,我写过父亲:《父亲的小推车》《父亲的垛玉夼》《告慰父亲》,写过母亲:《妈妈,我想您了》,且以母亲为原型写了中篇小说《菊娘》,我写过我爷爷:《祖孙开荒》《我的爷爷》,  相似文献   

9.
江佬儿叫于秋江,这是我后来从生产队长的点名簿上看到的。他和我父亲是同族兄弟,按辈份我该叫他三叔,但村里无论男女老少一概称他“江佬儿”。“佬儿”在我们这地方意即“屌用没有”!大家称他江佬儿,也自然包含了那意思,可从没见他恼过。似乎江佬儿便是他的名字,而对极少数人呼他于秋江,他反倒有些惊讶和别扭。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南96岁的孤寡老人李玉柱,如今却在一个有3代人陪伴的家庭中安享晚年,并且他己经在这个家里住了35年。照顾他的女主人叫房泽秋。今年已经54岁了。现在。房泽秋的儿子于宵宁又开始接过了照顾老人的接力棒。疼妈妈:爷爷期盼的眼神让人心房泽秋称李玉柱为“爷爷”。“因为最早的时候我们都住在曲水亭街附近,隔了几个门,李爷爷和我爷爷认识,关系还不错。我从小也算是李爷爷看着长大的。”  相似文献   

11.
希望     
暑假快结束了,全家人还在为我这学期的学费愁眉不展。有人劝父亲到村里打报告申请特困,有人劝他到学校申请减免,父亲只是摆摆手,说:“我去转转,我去转转。”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乘车去乡下的爷爷家,爷爷见我回来特别高兴。只是细心的我发现爷爷似乎有什么心事,我常看到爷爷一个人坐在门前吧嗒吧嗒的独自抽着烟。直到临走前一天,我才知道。原来,村里要通高速公路了,要把村口那棵陪伴村民们上百年的银杏树给砍掉。  相似文献   

14.
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一段故事说: 诸葛令(诸葛恢)、王丞相(王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案诸葛恢为琅邪阳都人,父祖辈都是三国时代有名的人,祖父是魏司空诸葛诞,父亲是吴大司马诸葛靓,族祖有诸葛瑾、诸葛亮。王导是琅邪临沂人,祖父王览在晋初为太中大夫,伯祖王祥在魏为司空,在晋为太保,父亲王裁,在晋为抚军长史。这两家都是名门望族。诸葛氏原为葛氏,后称诸葛。晋元帝司马睿为安东将军时以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以诸  相似文献   

15.
我生于1940年3月10日,浙江崇德县崇福镇(今属桐乡县)人。祖父李春华,从小当学徒,靠刻苦自学,成了小职员,积攒几十年,总算买下了一所旧宅。父亲李鸿寿,上小学时已是全县有名的“秀才”,祖父考虑世代单传,不愿父亲出远门深造,居然让他在本县念了两遍初中,毕业后到商店站柜台,和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才华随无情的  相似文献   

16.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17.
随薪 《百姓生活》2010,(1):20-20
那次我与妻子闹矛盾,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火气越大,最后甚至说“干脆离婚算了”,“下午就去办手续”机敏的女儿见势不妙,便偷偷去给她爷爷打了个求救电话。两个小时后,父亲便带着母亲,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进了家门,父亲并没有发脾气,只是说:“我们开个家庭会吧!”于是大家都坐下来,开家庭会  相似文献   

18.
大概是由于自行车是从外国传来的缘故,我家乡的人们便把这种不吃草料却能当马骑的车子,称为“洋马”。我童年时的乡村,有“洋马”的人不多,务农兼做点生意的父亲便有一辆。逢集赶会时,父亲让我坐在车梁上,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礼貌地喊着“请借个光,借个光……”一边蹬车前行。瞧着路旁孩子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我高兴极了!当我上高小时,便在村里的打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中医老,老中医。”可“安徽平安不育专科医院”院长程玉彬医师却是一位英俊青年。但他已经治疗了3万多例不育病症,诊室四壁挂满“妙手园舂”、“华佗再世”、“不育克星”等匾牌、锦旗。程玉彬出生於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声望的老中医。儿时的小玉彬仅有的“玩具”便是爷爷给他的几本带有捕的中草药害。十多岁时,他已能够熟背《汤头歌》。初中刚毕业爷爷和爸爸就迫不及待地送他到濉溪县卫生学校求学。1984年春节,在淮北市建工医院任主治医师的程玉彬建立了温馨的小家庭。婚後,小夫妻相亲相爱,很是美满幸福。可…  相似文献   

20.
冰子 《社区》2006,(21)
爷爷是在“露天煤矿”入的党。大跃进的时候,人们突发奇想,用铁锹扁担土筐平地挖个大坑取煤,结果煤没取出来,爷爷却得了张党证。爷爷是从旧社会走进新社会的人,干活时别人两人抬一筐,爷爷一根扁担挑两筐,一人干了四人的活,还能不入党?爷爷入党的时候是由一个爬雪山过草地的“老革命”给谈的话,爷爷当时激动得浑身发抖,抖了半天只记住了一句话“:当党员就准备吃亏。”从此,爷爷遇事就想着吃亏了。当年生产队分粮,分到末了还差20多斤,干部要挨家取回一点,爷爷说“:就取我一家的吧。”干部说也行,来年分粮再补上。爷爷说“:不用补,我是党员,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