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矿业思想是王之春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清求富思想影响下,王之春不仅对明朝矿业弊端进行了梳理,而且对矿业土地流转以及矿业中的"风水"问题都有理性的认知。王之春认为开矿利于国,体现他对新式矿业与国家互动关系的正确理解。王之春主张的矿业经营方式经历了早期"防营开采"到后期"援引外法、招募洋股"的演变。王之春的矿业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晚清矿业思想的变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湖地区的矿业可以上溯远古,但是大规模、产业化的采矿业却在晚清形成.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力举办近代实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两湖地区的工业格局,使矿业成为“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湖北新政”对湖南的影响不大.湖南矿业的提振是在民国初年之后.因锑、铅、锌等矿的大规模开采,湖南一跃成为中国的矿业大省.然而,因缺乏优质的煤炭和铁矿,湖南的近代工业化严重“缺氧”,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矿业开采是美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淘金热不仅是浅层矿的主要开采形式,同时也是美国西部矿业开采的第一步,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矿业开采是美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淘金热不仅是浅层矿的主要开采形式,同时也是美国西部矿业开采的第一步,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围绕制度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选取漠河金矿为个案,概述了该企业创立早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分析了制度建设对该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有效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技术和体制的相对不足,是漠河金矿得以成为晚清仅有的几家“卓有成效”的近代矿业企业之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湘军军制开晚清军制改革之先河,改变了晚清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诱发了地方主义的泛滥,改变了军营风气,在铸造"同治中兴"神话的同时,造成了晚清深重的政治危机,使晚清政治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设立的矿务监督署是晚清成立的铁路矿务总局的延续,时任农商总长的张謇希望设立矿务监督署来规范矿业生产。矿务监督署是中央派遣到地方管理地方矿务的机构,全国分设八个矿务监督署,并归农商部领导,每个矿务监督署一般分管二到三个省的矿务。《中华民国矿业条例》颁布后,矿务监督署在处理矿务时就有了法律保障,矿务监督署依照法律管理矿业生产和处理矿业纠纷,积极推行中央的矿业政策,推动民国初年的矿业发展。但由于地方势力的反对和中央财政的不足,矿务监督署无法维持,只在民国初年存在一年多的时间就难逃被裁撤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社会艰难而缓慢地从传统迈向现代。如果说以"文堂乡约"著称的陈氏,代表了祁门西乡传统的世家大族,那么,从《开检可观》一书所见的云村李氏,则是清代以来新兴的较小规模之宗族组织。两种不同类型之形成,与各该宗族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移民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开检可观》稿本,较为详细地展示了祁门云村的日常生活,藉以考察晚清民国时期徽州的乡村治理。从中可见,徽州乡村的不少民事惯例源远流长。及至晚清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在社区生活中,外来棚民已作为重要的一员,受到当地土著的接纳,从而参与到地方的公共事务中。此外,佃仆也逐渐开豁为良,原先的佃仆、小姓通过捐输,被允许进入都约,书院、考棚、文会也出现了有限开放的倾向。所有这一切,皆与祁门西乡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也反映了晚清以来徽州群际关系之变化与祁门农村社会的弹性与包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因统治者经营边疆、开放矿禁及铸币所需,贵州六盘水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矿业开采,其发达程度为历代所不能比拟,矿业开发极大推动了该地区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也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政治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晚清时主张废科举、办新学、鼓励和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为培养中国近代化人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晚清教育事业,尤其是晚清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伯元到上海办报、办刊,为小说的发表提供了广阔的园地.他办报刊是为了"觉世",与此后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的目的不谋而合.在他办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小说.他自己创作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大官小吏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开指谪政治,纪实时事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产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时始闻名于世。此后历代都将端砚作为贡品进行开采。清代以后,随着民间社会风水意识的深耕化,关于端砚的开采,出现了所谓"矿脉"与"龙脉"之争。其中的纷争既有合理的部分,保护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也有出于维护私人利益、控制地方资源而展开的"风水"争斗。士绅、乡族团体与政府的对抗,并最终获取胜利也直接反映了晚清以后绅权的膨胀,及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山东海防建设是晚清海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使晚清社会特别是山东地方社会政治发生了诸多变革。具体而言,晚清山东海防建设,推动了山东的军事近代化,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制约了山东内地治安与河务运作,打破了山东沿海居民生活的常态,推动了中央财政管理制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带领一班“正人”在军旅、吏治和社会改造上开晚清社会风气之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晚清衰败的步伐,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晚清深重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6.
当义和团运动渐趋高潮时,坐镇南方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在中外几种政治势力的怂恿下,因不满清廷的政策而各自萌发了独立、自治想法,但他们随着时局变化很快又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全力经营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时期的独立、自治思想,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形势而凸显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离心力,尽管其中偶尔迸发出一丝革命火花,但终未能突破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政治界限。它实质上是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晚清中央政权所面临的深重政治危机。换言之,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持续发展和以地缘情结为基础的省界(区域)观念的不断深化是东南互保形成的重要思想诱因。  相似文献   

17.
明代税课局开启了地方局务机构的设立,清代中前期地方局以军需 、善后 、慈善等为主,且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太平天国战争后,地方事务繁重,地方局数量骤增,广泛出现于各类地方治理领域.晚清各地局的背景复杂 、种类繁多 、范围广泛 、形式多样 、技术性强 、作用突出 、影响深远.晚清地方局根据职能与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显得尤为迫切,这对清末民初地方机构史的研究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东南地区在中国近代矿业史上地位突出,炭山湾煤矿是鄂东南地区众多矿业中极具特色的代表之一.炭山湾煤矿历经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独办、官办、出租商办等一系列变化,其发展牵动着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各种力量,是中国近代矿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大批来自闽西、赣南等地的流民进入惠潮山区从事矿产开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矿产开发,但也引发了长时期的矿乱,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矿乱的发生,与政府的矿业统制政策密切相关,而山海交错的地理环境、豪强对矿场的控制以及矿产开采的不稳定性,也是矿徒"倡乱"的重要因素。矿乱平定后,官府增设永安、长宁两县,并推行乡约,试图加强对该区域的政治控制,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于遏止盗贼生发和促进流民在当地的开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