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专利技术产业化可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专利技术产业化率比较低.对此,应有效控制专利技术质押融资中的风险、建设专利技术孵化器、组建企业专利联盟以及推进企业专利标准化战略,大力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上,已经很少有国家再把实用新型列为专利权的范畴,而我国到目前为止仍授予其专利权,并且,其授权量占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很大,这是造成我国每年专利授权量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高质量的发明专利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企业乃至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拥有这么多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上,已经很少有国家再把实用新型列为专利权的范畴,而我国到目前为止仍授予其专利权,并且,其授权量占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很大,这是造成我国每年专利授权量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高质量的发明专利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企业乃至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拥有这么多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95-202
专利制度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规则,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制造专利产品仅通过专利诉讼来赚取高额专利许可费或赔偿金的专业公司和团体,这被称为"专利海盗"。"专利海盗"的出现扰乱了国内外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此,我国需要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防止本国核心技术落入"专利海盗"之手,通过立法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同时,加强专利国际合作,促进专利数据信息共享,保护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权益,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6.
冯晓青 《北方论丛》2007,(3):149-151
商业方法是传统专利权例外的主题。但随着商业方法的广泛利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商业网络软件盛行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等国家逐渐将商业方法纳入到专利权领域。不过,商业方法的专利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面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扩张,为了使其不至于对现存专利制度建立的平衡机制构成威胁,关键之处在于根据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确定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论专利产业化与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产业化基地既可由政府部门直接主导建立并经认定命名,也可由企业、高校等主体自行建立形成,再经政府部门认定命名。就实际情况考察,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和运作既需要充足的科技人才储备及创新研发能力,也需要配套完备的园区或创新企业,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成果及一定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等。建设专利产业化基地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基于中国的专利产业化工作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我们应从多角度推进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商业方法的专利化在美国通过State street bank案件得到确立和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商业方法专利侵权的诉讼战火。商业方法专利的认可在美国有其深厚的专利政策背景,其影响虽然波及到欧洲和日本,但对商业方法的审查及认定却有着不同的世界现状。商业方法的专利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我国今后将面临的商业方法专利的问题,在立法和规定审查标准方面,借鉴国外制度的利弊的同时,也应建设性地解决专利行政理论和网络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专利保护对于我国中药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缺陷,因而需要结合中药的技术特点,在弱化中药行政保护的同时,制定和确立适用于中药的专利性标准和侵权认定标准,由此使我国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专利申请量不断攀升,专利审查部门不堪重负,发达国家积极尝试的公众专利审核制度,在尽可能获取审核专利的充足信息、提高专利审查速度、提高授权专利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公众专利审核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从公众专利审核的相关概念出发,在简要介绍公众专利审核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公众专利审核博弈问题,主要从公众专利审核主体的博弈、信息的博弈、政府与公众的职能范围的博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然后,深入分析公众专利审核博弈均衡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完善公众专利审核博弈均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对于解决我国外贸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遭遇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的案件数持续上升,高昂的诉讼成本使得众多外贸企业消极应诉。我国正进行专利保险试点,但各试点地区实施的专利保险制度普遍存在保险金额低,难以帮助外贸企业积极应对。故有必要优化我国专利保险制度,降低保费,提高保险金额,促进专利保险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企业应诉积极性,促进外贸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专利立法经历了一个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程序由简约到合理,保护手段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因种种原因,民国时期的专利法只是徒具空文,其社会效应并不明显。本文概括了民国时期专利法在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专利保护政策在不同时期引起的社会反应,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给后人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垄断企业滥用专利申请程序故意营建不确定性、追求远超保护创新所需的低价值排他权、设置比例明显失衡的外围专利防御网时,会致使其他经营者延迟或放弃进入市场,启动反垄断审查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在Boehringer案和Astra Zeneca案中,欧盟竞争监管者明确专利法下的申请行为可能构成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反垄断法早期介入产生的事前威慑能督促大企业审慎、诚信申请,尽可能减少申请机会主义行为。不过遵循谦抑理念的反垄断法内嵌严密的滥用构成要件体系,只有符合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造成竞争损害、通过垄断意图测试等限制性要件,申请者才会遭受反垄断处罚,由此确保将反垄断干预限于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14.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985—2011年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发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实用新型专利其次,外观设计专利最小。  相似文献   

15.
对国外专利保护对中国专利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与中等模仿能力和弱模仿能力国家进行贸易时,国外专利保护会通过市场扩张效应,提高中国专利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而在与强模仿能力国家进行贸易时,国外专利保护对中国专利敏感型商品出口没有显著影响。随着中国专利技术含量的提高,国外专利保护对中国专利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影响的统计显著性日益提高;与TRIPS协议签订之前相比,协议签订后,国外专利保护对中国专利密集型商品的效应有着显著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在商品水平上呈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外层空间将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围绕外层空间的争斗,主要表现为空间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赋予外层空间产业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以专有权,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的国际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航天专利和卫星专利的实证研究并得出分析结论之后,论述中国如何从知识产权战略上提升在外层空间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华 《兰州学刊》2011,(6):207-20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十年,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众多国外企业来华投资。这些企业靠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争夺市场份额,使国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形势愈发严峻,而保护好企业专利,做好专利的开发、利用、监控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将是中国企业在知识竞争中取胜的头等大事。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的甘肃省,尽快树立专利管理意识,建立行而有效的专利管理体系,是省内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甘肃省企业专利管理体系建立的障碍,试图提出适宜甘肃省企业发展现状的专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技术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适时地把握专利技术这个制高点,制定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专利战略,创造技术竞争优势,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伴随大数据应用的广泛化、深入化,其对数据技术的促进作用明显,而数据技术中存在大量不同于"传统技术"的"方法专利",对该类"方法专利"的专利适格性判断是循着"技术性"分析的路径,还是"抽象思想例外"分析的路径?知识产权法的大部分历史可以被看作是该法律意图容纳与限制无体物,专利法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适当弱化专利适格性判断的"技术性"理念,从"抽象思想"例外着手判断"方法专利"适格性,不妨成为当下既促进数据技术创新又灵活应用知识产权政策工具的良方。  相似文献   

20.
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智力劳动成果,如何保护研发者的利益,提高他们研发的积极性,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来保护这一新型智力劳动成果.主要介绍了有关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国内外现状及保护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完善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建议.旨在为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