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得出的重大论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内涵、实现路径等认识的深化中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在“两个结合”中塑造中国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推进路径、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贯通中来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对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贡献给全世界人类的文明新形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厘清历史文明进程、厚植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根植实践智慧以及融合价值意蕴四重逻辑辩证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从拓宽广度、拓展深度、保持鲜度、提升高度等重大战略维度思考,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推进脉络、夯实思想理论基础、积累生动具体实践、提升价值影响力,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是走稳、走实、走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了坚实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3.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坚持独立自主凝结着中华民族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伟力,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心与决心,蕴含着中华民族坚持道路自信的坚强定力和坚定立场,彰显着中华民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其他国家独立自主的胸怀和格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中国式革命道路,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和践行,以一系列新内涵和新特征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超越,体现了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要从遵循独特性、人本性、整体性和非扩张性相统一的逻辑视角,深刻领会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需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出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也是现代化中国方案得以形成的重要支撑.正因党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带领中国人民相继达成突破现代化前提性壁垒、确立和坚持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底色、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伟大成就.梳理百年来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独立自主精神的发扬,对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反映在三个方面。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身关系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而体现在历史现实之中的对人的现代性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中国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为实践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目标,以坚定中国道路、坚持全面发展、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胸怀大局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共同富裕”无疑是分配伦理的基本内涵。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小康社会”,让广大人民坚信共同富裕理想最终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从理论上看,共同富裕实现了对异化资本的扬弃、对经济效益和分配正义这对矛盾的内洽、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历史观的必然逻辑。从实践上看,准确定位现实坐标、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经济制度优势、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改革创新动力引擎,使共同富裕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强调的人的现实需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深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话语禁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完善成熟;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制度、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等方面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逻辑脉络赓续发展;从实践逻辑看,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现代化实践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潜存着实现人的本质的逻辑线索及其相应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人的本质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以人本逻辑战胜资本逻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新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强化的理论价值;针对国际社会“异化”症结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方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发展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代际公平中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充实的历史价值。通过发展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国际组织建设、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史,就是领导人民致力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艰难起步、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奠基立业、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中推进深化、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的实践观念等丰富的哲学意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当西方文明与追随西方的国家纷纷滑向困境之时,世界格局“西强东弱”态势依旧但“东升西降”趋势越发明显的“后西方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变革中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发展实际对“后西方时代”的时空定位所做出的有利诠释,是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突破了西式现代化模式所带来的文明困境,又为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提供了走向现代化、开启新文明的中国向度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经济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西方经济现代化不同的特质,主要表现于:一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二是着眼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三是经济发展的并联式特征;四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五是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提升经济发展的效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其实践经验丰富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了新文明的演化发展。系统理解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党历经艰难曲折,探索并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艰难探索背后蕴含着实事求是、自主自强、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等成功精神密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信,这既是我们党百年来“走自己的路”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新征程上继续“走自己的路”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历史脉络、理论特质和实践基础。我们要完整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脉络,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不是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翻版,也不是一些新兴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举旗定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巨大的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基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它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任务要求。它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明确了方法路径: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担当实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奋斗进程之中,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构成了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双位视角,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本土实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在西方现代化的传统叙事框架中展开的探索,而是具有深层次的逻辑超越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需要突破民族性实践的单一维度,上升到世界历史的普遍性高度加以认知。从基础理论维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本土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从现实实践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现实的经验性事实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先验性逻辑,为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从更高层次的文明维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使现代化实践与新文明再造发生本质性关联,开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全新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0.
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党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道路”为指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初步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