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生源危机"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正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的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生源危机".同时,也为其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开放、促进大众化和普及化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对此,日本政府因势利导,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举措.作者从考察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入手,对"生源危机"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试做分析,进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大学分校在繁荣发展的8年中,为百废待兴的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是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本文对北京地区大学分校创立的历史背景、决策历程以及社会贡献进行梳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时期,深入剖析大学分校创办历程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往的相关研究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高校产权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分割开来研究,忽略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从中美比较的角度,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高校产权变化、教育监管理念和教育质量问题的内在联系。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都与经济自由化趋势相耦合,伴随着经济自由化中的私有经济成分的增长,高校产权状况发生变化。公立高校和公益性私立高校的产权都属于社会公有,营利性私立高校的产权属于财团或个人私有。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中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与高校产权和办学理念相关联;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教育质量则与民办院校产权定位不清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监管指导思想相关联。基于国际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和民办高校改革治理的建议,即明晰产权定位,建构全方位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教育质量保障的竞争性淘汰和终端监管机制,即毕业率与录取成绩正向相关。实现一流大学严进严出,普通大学宽进严出,全面保障大学文凭质量的良好学风。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国立大学的法律地位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探讨,终于确立了国立大学的法人地位,大学摆脱了以往作为行政机构附庸的状况,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按照自身规律发展。日本国立大学的改革能否消除大学发展的弊端,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日本的大学改革中吸收合理有益部分,可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2020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86%,较全国晚一年进入普及化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及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征相比,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河南高等教育具有普及化时间滞后、普及化程度偏低、普及化质量不高的诸多弱点和不足。普及化阶段的河南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深入思考、积极应对,统筹好规模、质量、效率,推动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 ,注意密切高等教育与产业界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 ,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面发展 ,由单一职能和类型向多元化扩展 ,并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 ,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目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很快到来,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日益深化和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必须消除一些深层次体制障碍。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教师工作体制、投入保障体制、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治理体制等五大领域的改革,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建构大规模、高效率、高水平办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印象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私立大学,近年来,因其开拓发展成效显著而备受关注。作者通过在立命馆大学两个多月的专题研修,结合对日本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全方位考察,从新的视角归纳总结了立命馆大学的办学特色,就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观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要经历50-60年。在第一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在差异中发展;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被人口的快速地增长所抵消;在第三阶段,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另一快速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本文将视角转向了邻国日本,目的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开展的大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日本素以“教育立国”著称 ,教育曾为经济高速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也创造了自己的模式。然而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环境 ,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口号 ,意在重构教育价值取向 ,进行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不断扩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使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教师是保证质量体系的关键一环,因此高校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格和模式来培养教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构建了高校教师智能与素质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简单地指某一静止状态 ,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我国总体经济实力不存在障碍 ,能够撑得起高等教育大众化。故我们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自身 ,从深层次探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开发西部地区更需要发展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大众化,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千校一面,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必须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明确高校办学定位、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个性校园文化等方面推进高校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英国在宏观大学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大学和政府之间围绕大学自治和国家控制展开了长期的利益博弈。最终政府一步步介入大学之中,而大学在保留适度的自治权的同时,也接受了政府宏观政策和市场法则的调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坚决捍卫大学自治权;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正确处理制度创新和继承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不仅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不足、高考招生制度引发出教育不公平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外延式规模发展与内涵型质量提高之间的偏离。为此,政府、高校、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及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剧增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以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代价,高等学校应确立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师院校如何在规模扩展的情况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结合学校改革与发展实际,在构建扩招后的高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视角的大学毕业生择业错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高校扩招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同时,随着对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同时也在择业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心理错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择业错位对大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及社会认知都会产生直接冲击,对顺利择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择业心理错位、应对择业错位,以良好心态参与社会竞争和克服面临的挑战,赢得择业成功,是社会、学校、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进入 2 1世纪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地位、高校办学、大学生地位、招生和就业带来的新变化 ,指出大学生对自己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 ,不负历史使命 ,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