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用词造句成章的特点.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实例,从悟性和理性的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特征、主体性与客体性思维特征和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特征三方面分析了思维方式对其句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语言的四维性质 ,并指出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在四维性思维中表现出的不同性质 ,通过归纳总结三维教学和四维教学存在的差异 ,提出改进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些新建议 ,同时强调只有在四维语言中才能体现英语语言的生命意义和完整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每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具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圆周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等方面对中西方语言与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化了对中西语言文化的认识,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相应性。语言是思维发展的一个标志,思维的发展促使着语言发展。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虽有不同于一般语言和思维的特点,但哲学语言和哲学思维同样历史地相应发展着,哲学语言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哲学思维的发展史,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哲学思维的深化程度。哲学思维也推动着哲学语言的演化、更新。哲学语言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但展示出哲学思维的成果,而且促使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探讨翻译过程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的本质,通过分析和对比现有的描述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模式,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先验图式模式,翻译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能更好地了解文本的语言处理、语言接收、语言生成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策略,旨在揭示译者思维活动和翻译的认知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制约着文字起源和语言结构。中华民族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字起源的象形性和汉语语法直观、意合的特点,而英语民族抽象的思维方式也促成了英语字母文字和英语语法的抽象性和分析性。理清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汉英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探索。对于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些人认为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思维不一定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或者说思维并非必然与语言联系着。为了更确切地分析问题和阐述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第一,在心理学上所讲的思维一般都是指抽象逻辑思维而言的,而不是指具体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的反映过程。这种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它是永远与语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很多想法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反映出来,这说明思维和语言不存在对等性。思维大于语言,存在"超词思维"现象,把超越词汇的思维最大化地转化为现有的语言形式是写作学科始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境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一直是人们在谈论语言和语言运用时的一个重要话题。文章把语境界定为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世界中决定或影响人类的思想、意思的表达和具体表达方式的所有因素的集合体。基于此,着重从普遍性、变异性、层次性、可转换性及其忍让度等层面对语境的特点作一些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可始于语言重要特征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解释了语言的人类性、交际性、有声性、任意性、符号性、系统性等,同时也解释了语言的天生性和后天性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特征都和语言的人类性和人类的生理性、社会文化性、思维性有关.语言特征研究的启示是语言研究可以人类这三种特性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又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修辞性和认知性分别代表语言与思维两个不同的层面,但两者却统一于隐喻,不断地相互作用,推动语言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发展,而隐喻则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历史教学经验的积累 ,一些人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模糊语言 ,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此提法引起了历史教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因而有较多的人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运用模糊语言 ,这对推动历史课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人在运用模糊语言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误区。模糊语言的运用所谓模糊语言 ,是指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上的运用。其特点是语义、概念和量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以及对它的理解的相对性。它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量 ,能给人的思维联想留下补充的余地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补充一些对某些历史…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古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意合语言的典型。就古诗英译来说,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性和分析性特点,译文若彻底改变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形态,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诗的思维形态,并改变原诗的视境。因此,古诗英译时,译者应注重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力避分析性思维的渗入,尽可能发掘英语的意合潜力,努力保持原诗的视境和思维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人文性是其本质特征。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又是通识教育的实践方法;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思维认识论、思维形式、可译性限度等问题。本文从语言差异、民族思维方式以及表达障碍诸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现象,它与常规语言现象共享同一语言系统。不同的是他们的思维理解过程。文章基于隐喻的相似性、语境性特点,结合隐喻思维尝试性探讨隐喻能力及隐喻能力的构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以期为语言习得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梳理和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哲学观在各自的思维方式能得到反映: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经验等,而西方人则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论证,重形式完备等;在各自语言上也得到反映:汉语为语义性,语法是隐性和柔性,英语为形态性,语法是显性和刚性。对比分析有利于揭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成因,为语言教学和研究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揭示出人类认知的构成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语言形成、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词义引申主要缘由是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隐喻式思维活动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即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倾向于高效、省力的方式。词义隐喻式的引申是认知活动和语言交际中实现经济性原则的重要途径,而人们用旧词隐喻性地表达一个新概念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警察思维须突出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性、思维成果的独特性和思维主体的能动性。鉴于公安实践所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具体场合,在充分考量技术和成本的制约、伦理与法律的限制基础上,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非逻辑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与心理、语言、法律的基本要素进行有层次、有系统地结合,从大思维系统构建警察思维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密不可分性,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背后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文章对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汉英句法层面的关照对应关系及其对英语句法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