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桥>是废名为抗拒生存焦虑,以审美精神为底蕴营造的一个话语乌托邦.其精神资源来源于传统文化,但是它又内含拆解自身的因素,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乌托邦最终崩溃给废名带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奥瑟罗>与<伪君子>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差异性,但两剧中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形成一定对应关系.从中可以分析和理会莎士比亚与莫里哀作品的内涵,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创作旨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变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作为贯通古今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创作。虽然司马光作《通鉴》在体例上多从荀悦《汉纪》,但编年体最早创自《春秋》,因此,笔者认为,《通鉴》和《春秋》存在一定的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5.
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是十八、九世纪东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尽管他们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各有不同,但他们创作的作品,无论其思想内容与意义,还是其高超的艺术成就,都相互辉映,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围城>与<四世同堂>是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在讽刺视角、讽刺形象的塑造、讽刺哲理思索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在讽刺艺术内在指向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春秋时期和西汉后期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对《左传》和《易林》中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左传》和《易林》在思想倾向上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宣传新思想的报刊的大量出现,以及发表在<浙江新潮>上<非孝>一文引发的"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影响浙江思想界与报刊界的直接后果."一师风潮"是1920年全国学生运动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浙江新潮>则对新思想在浙江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简述近年的"钱学"研究情况,提出批评;认为钱钟书论学的重点在于诗学,研究钱钟书的诗学及其诗作,需要具备创作旧体诗的体验;钱钟书用文言著述和创作旧体诗,宗旨在于维护、延续传统优秀文化的生命,与世同新;研究"钱学",宜多读中外原著;对钱钟书的肆意讥弹和盲目吹捧都是错误的,"钱学"研究应该实事求是;以钱钟书同辈学人的著作互为比较,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党校,位在京畿西北.西望玉泉山,南邻颐和园.苑内绿树繁花,湖光山色,有桃源之胜,无金谷之奢.巍巍黉舍,鳣帏天成.举办省部班,已十有七载,一年两度,分设春秋.  相似文献   

13.
李斯特与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李斯特的生平和初步对《匈牙利狂想曲》的研究,进一步探寻李斯特在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的特点。通过对《匈牙利狂想曲》民间素材上的分析来说明李斯特的民族性在其创作中的反映。文章剖析了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阐明了《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李斯特本人的创作艺术风格,这也正是《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魏晋的“文学自觉”首先是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形成其各自独立的人格意识。而这却与文人受庄子思想影响所引起的心态变化密切相关。正是庄子以人的个性自由为基础的人生哲学,促进了魏晋文人十分突出的个性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唐代前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北方,但中唐以后南方水利工程的数量大增,水利建设的重心移到了南方.通过对南、北方水利建设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代前期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北方,而中唐以后水利建设的高潮在南方,不过北方在中唐后仍新修了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唐文宗以后,南方和北方水利建设的数量都大大减少.南方的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在太湖流域和甬绍平原,纵深丘陵地区的工程不多.南方多为小规模的水利工程,而北方大工程较多;南方大工程的数量在中唐以后大体与北方持平.南北方的水利建设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有益的影响.中唐后南方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只能说明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快于北方,但并没有超越北方.  相似文献   

16.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是其生活经历、求学历程、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的产物。他提出并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这些问题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缘起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穆以史学名家,他的文学批评多在史学语境中展开,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即一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二是以文学印证历史,阐发文学的“心史”意义。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批评趋新思潮相左,钱穆操持的是两千多年大文化传统的典雅文学观。在他看来,文道合一即人生之文学,因为文学与学术相通,都是人生精神的展示,这既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广义文学视域,又具“纯文学意态”的人生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律"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限韵,由此带来律赋的声音谐协效果;第二特征是隔句对,由此带来律赋整齐均衡的句法美.和其他文体相比,律赋的相关特征还表现在句式上对偶精切(包括隔句对和单对),结构上精密化,重视破题,承转自然,结句点题,以及语言上的用典隶事.从"格"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意高",或者说是文意的意识形态化,在语义上通过意象内涵的选择而使立意冠冕正大.  相似文献   

19.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新乡合河桥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作为中原通向京师的重要漕运枢纽,更是明清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其建造年代历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及建造技术、雕刻技法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定现存的新乡合河桥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