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美国对外政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多个主体、多种机制和多项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其中国会和总统是对外政策的核心行为体。对美国国会总统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及其对外政策中的战争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会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冷战结束以后 ,国会在美国对外政策 ,包括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把握美国国会及美国国内政治 ,成为美国研究与中美关系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学者对国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美国国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分析当代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发展的两个角度与分析方法 ,以期为我国的国会学与美国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美国开始在国内建立金本位制度,但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货币政策上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美国国会在有关金本位制度法案上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由于联邦行政部门出于效率的原则偏袒金融利益集团,坚持实行金本位制度,使其最终得以保存并确立。金本位制度使美国融入英国所确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保障了美国稳定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这对于美国对外出口和投资都是极为重要的,有利于美国工业化的完成和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议员的政治行为具有独立性、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进而影响着美国总统制定对华政策的权威性、连贯性和统一性,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同时也为我国把握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提供了有利"平台"。当前我们应重视对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对策性研究,建立美国国会议员数据库和议员行为反应预警机制,探讨影响美国国会议员行为的最佳途径,以加强我国外交决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影响不容忽视。尽管在历史上某些“帝王式总统”当政时期 ,国会因其自身运作机制的特点在对外决策中居于次要决策地位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众外交的影响以及内政与外交的交融 ,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不仅得到显著提升 ,而且还逐渐显现出成为掌控美国外交的“锚与舵”的发展趋势。结合美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 ,分析国会在外交领域日益凸显的作用 ,我国对美国国会的工作应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开始努力与中国建交。在双边谈判中,对台军售始终是中美间障碍,最终双方采取了"分歧的基础上实现正常化"的对策,使这一问题遗留下来。这就为中美建交后对台军售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由于宪法机制上的含糊性,美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国会与白宫之间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冷战后,国会实现了对外政策上的"复兴"。反映到台湾问题上就是对中国内政的干预,致力于美台关系的提升,在中美关系中起了很重要的消极作用。美国国会对台的支持与台湾当局对国会的游说是分不开的,大陆应借鉴台湾的经验,做好国会工作,积极开展议会外交,以早日实现台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非洲国家的军费开支逐年增长,其常规武器的进口额也日益扩大,并在地区武装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和俄罗斯是非洲国家主要的武器来源国,其武器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洲地区长期的战乱与冲突。美俄对非军售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美俄为了拉动本国经济,积极拓展非洲军火市场。军售对军火出口国和军火进口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美俄来说,对非军售既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利润,又可谋求对非政治影响力。对非洲国家而言,美俄军售带来的并非和平、安全及经济发展,更多的是无尽的灾难和战争。中国对非军售以加强非洲国家国防,促进非洲国家与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主要目的,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对非军售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会情报委员会的设立,是美国国会现代委员会体制走向完善的重要一环。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的建立,在美国国会史上第一次拥有一个负责监督政府整个情报领域的专门委员会,也是美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会常设特别委员会。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享有广泛的情报监督和审查权,主要包括:立法倡议权、预算监督审查权、人事任命"咨询权"及相关的调查权和传讯权。国会情报委员会因此成为美国国会与总统争夺情报决策权的得力助手和工具,构成了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国会权力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经过50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军工生产体系。以色列国防工业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强、强化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军火市场的特点,并为以色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对外军售拉动以色列的经济发展。中国可从中获得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对外军售市场、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探索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等多方面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三权分立"是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之一。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并无绝对的分野和界限。国会是美国的立法机关,但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或在实际上也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权。立法权的这种分配模式,为联邦政府机关之间进行立法博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章重点研究了三权在美国宪政模式下的立法博弈途径及其对美国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下,国会与总统分享外交决策权力,并形成了独特的"二元民主"外交权力架构,本文分析了这一二元性权力架构得以形成的原因,并以府会在二战后围绕战争权力的争夺和交锋为重点,探讨了国会作为该架构下相对独立的一极,其战争权力的起伏消长及其对美国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所具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立"是美国宪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分权立与制衡。但是三权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也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权。这种立法权的分配模式为政党之间进行利益博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研究了政党在美国宪政模式下的立法博弈途径及其对美国立法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立法民主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要求,但总统和国会一直为争夺主导权进行着斗争。本文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美国宪法在外交权方面界定的模糊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各自权力份额解释的利己性所引起的。作者认为,这种模棱两可性一方面使宪法适应了各种新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使得人们在相互竞争的原则下达成妥协。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会的预算权是指国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对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赤字或者盈余总额的计划、计划的执行及执行的结果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权力,它既包括事前的计划权,也包括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审计权力。该权力的实施既赖于宪法的支持,也赖于其设计精巧的运作过程。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的条件下,预算权是美国国会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维持美国分权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907年在日本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海军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军备标准国而进行军备。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确立的"海军假日"时代背景下,海军与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逐渐形成双重外交机制,渐趋染指日本外交政策的选择,并最终在1936年迫使日本政府退出既有海军裁军体系。此举表明,政府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海军,形成军事优位体制。海军最终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超法律的野蛮支配权"的非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美教育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 10 0多年的历史 ,它作为中国留学教育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回顾了中国留美教育从 1872年开始至今 10 0多年来的历史 ,从历史背景、形成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方面对留美教育的四次高潮作了历史性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关系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实行积极的抗日外交,与英美法苏结成反日同盟,积极主动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日,并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外交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对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处理各种对外关系积累丁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 5 0年代是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 ,美国人的视野开始从欧洲向东方转移 ,美国在确保欧洲的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开始关注亚洲 ,进而提出欧亚并重的对外战略。美国 5 0年代对东亚、东南亚的外交政策调整对美国 6 0、70年代的外交政策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其所谓的“全球战略”这一原则 ,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90年代。本文力图阐明美国 5 0年代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是想说明当今美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历史渊源 ,以及现在美国处理全球事物的原则和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分析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转内销的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外贸企业、国内商业企业出口转内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出口转内销”,实现内外贸对接,再造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