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黄庭坚《题落星寺岚漪轩》诗云:“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此为山谷名作,选家所必录。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采录此诗,末二句注云:“各处房屋好象蜂巢,各开了窗子。而到处都用一枝枯藤烧火煮茶。”拙著《黄庭坚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版)、《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江西派诗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均采录此诗,注解亦沿用潘说,谓末句意为“到处都用一根枯藤烧火煮茶”。其他宋诗选本,如钱仲联  相似文献   

2.
李白《行路难》三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其第一首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几乎所有的注本都只注上句,意谓语出《宋书·宗悫传》,借宗悫少年时回答叔父“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表明李白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仍怀着强烈的希望。而对下句,却认为诗意显豁,不必注释,如王琦《李太白全集》,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等。即使少数注本有所注释,也仅仅是将诗意串讲得更明显一点。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注云:“云帆:象白云般的船帆,这里指船”,“沧海:大海”。意谓扬帆渡海,象征政治抱负的实现。认为这两句共同表达了作者  相似文献   

3.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1,14(2):5-11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4.
杜甫《新婚别》的“誓欲随君去(一作‘往’),形势反苍黄”句中的“苍黄”一词,《杜甫诗选》(浦江清等编)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第179页)《杜甫诗选讲》(程云青著)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第132页)马茂元《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问的一种杂乱颜色。”他据此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第324页)。我认为此解盖沿袭汉魏南北朝之义(如《汉书·郊祀志下》、孔稚硅《北山移文》、杨炫之《济阳伽蓝记·敬义里》等等),但用以注释杜甫《新婚别》则是欠妥的。杜涛的“苍黄”应作“匆遽”或“紧急”解,它同“苍  相似文献   

5.
“苍黄”辨     
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唐诗选和杜诗选本,对杜甫《新婚别》中“苍黄”(“誓欲随君往,形势反苍黄”)一词的解释,颇为纷纭。如浦江清等人编的《杜甫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179页)程云青的《杜甫诗选讲》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132页)马茂元的《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间的一种杂乱颜色。”因此他将“苍黄”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342页) 以上诸注均认为“苍黄”的本义是青黄两种颜  相似文献   

6.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 ,几无异议。近读《全唐诗》 ,发现编者对此诗的注释 ,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全唐诗》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 ,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 ,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 ,令人扑朔迷离 ,大惑不解。那么 ,此诗究出谁手 ?主出于聂手者主要根据是 :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 ;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中作品辑入该书赋咏…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集句诗颇负盛名,集句词亦堪媲美。要注释王词,为其集句一一查明出处,殊非易事。《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选王安石集句词(共7首)3首,其注释尚有未尽或未当处,试补订如下。一、《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集评”中点明为集句,注释中仅首句出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五句出韩愈《南溪始泛三首》。其实尚有可补者:三句出韩愈《次同冠峡》诗:“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四句出宋之问《灵隐寺》诗:…  相似文献   

8.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9.
最近,捧读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十老诗选》,不仅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为革命前辈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坚毅的革命意志所感动,同时也使我们得到了艺术享受,为革命前辈这些精湛的艺术创作所陶醉。我们能初步读懂这些诗并有所获益,是与为“诗选”作注释的周振甫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注者引经据典,索古求源,语言明了流畅,通俗简朴。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注者对于诗义的阐述、内涵的开掘和典故的注释都是从青年读者的欣赏兴趣和知识水平出发的,对青年读者的帮助是很大的。但是,我们认为“诗选”的注释也有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聊举十例与注者商榷,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10.
注出处卷次错讹《全宋诗》卷一三一五录滕茂实诗8首,后注出处说:“以上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按,《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谓二十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赵令《秋》,编者加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六○作赵妻王氏诗。”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仅五十卷,按谓六○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秦觏《呈东坡》注出处谓“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七引《王直方诗话》。”按,卷二十七应为卷二十九。第二句“初置”应为“所至”。《全宋诗》卷一二七五载王祈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注出处谓“宋…  相似文献   

11.
马嵬诗辨     
李义山《马嵬二首》,向被视为讽谕玄宗荒淫误国之作。其七律,尤为诸选诗家所喜录。最新出版之《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仍守此法,并做注云:“原有两首,都讽刺唐玄宗。”由是观之,马嵬诗之旨在讽谕,乃世所公认。 然近读《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见载有秦似同志《李商隐诗》一文,  相似文献   

12.
杜牧《泊秦准》是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注者对诗中“商女”一词,大都注为“歌女”,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即注云“指酒家歌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亦注云指“卖唱的歌女”。《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钟振振《商女=歌女?》一文,又别解为“商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今存苏诗知多少近读陈迩冬的《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其《后记》云:“今存苏诗,约四千首,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再读陈迩冬的《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前言》又称苏轼“所遗留下来的全部诗四千余首,词三百余首”。这样,苏诗总数“四千余首”,就此也成了一家之言。我查阅了现在所能找见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分别做了统计。先将自宋以来有代表性的几种苏诗注本收诗数目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14.
读书山原名系舟山,后因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写了一首诗:“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因此而得名。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郝树侯先生在《元好问诗选》《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注四中说是由赵秉文《题东岩道人读书堂》一诗来的。从字面看,人们很容易理解成赵秉文这首诗是题在忻州系舟山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读书处之福田寺的,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在这离忻州千里之外的河南写下的。事情是这样:元好问避兵逃往河南之后,与当时的名画家李平甫往来  相似文献   

15.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是一首著名的宋人七绝,但关于此诗作者,自宋以来便众说不一。本文对此作初步考辨。一、 郑文宝说。较早持此说者是北宋晚期的蔡居厚,其《蔡宽夫诗话》引此诗云:“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者或填入乐府。”味其语气,蔡居厚也不能完全确定此诗属郑文宝,然后世辑诗者多据之,如厉鹗《宋诗纪事》卷四、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三十六、《全宋诗》郑文宝卷。宋诗选本亦多录此诗入郑文宝名下,如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  相似文献   

16.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李涉《润州听暮角》这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七绝,诗句清新自然,音韵悠长,是一篇情景俱佳之作。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选录了这首诗歌,(见下册p236)但是对诗中“海门”的注释却失于考虑,影响了对诗的正确理解。注者说“海门”是今江苏省海门县。这首诗是写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怎么作者居然看到大雁飞到离镇江数百里的海门县去了呢?其实,孟浩然就说过:“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扬子津望京口》)李白也说;“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焦山望松寥山》)这里的夷山、松  相似文献   

17.
<正> 《李白和杜甫》一书在“诗歌上的交往”一节中,引用了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第三首: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郭沫若同志说:“他要划却君山以铺平湘水,不是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扩大耕地面积吗?”由此便断言:“李白划却君山的动机和目的,应该说才是真正为了人民”,即是“与巴陵人民同醉”。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洞庭湖附近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是围湖造田,游洞庭时也确实可以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可惜在李白游洞庭的诗作中,没有一首写到这回事。因此,说李白要划却君山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是缺乏根据的。在君山上本就可以直接从事农作,江南的许多田地就  相似文献   

18.
二程诗辨伪     
(一 )《秋月》辨伪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天文部》载程颢《秋月》一诗 ,诗云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此诗实为朱熹所作 ,见于《晦庵集》卷二 ,乃《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的第三首。明李编《宋艺圃集》卷十七、明曹学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二、清张豫章等纂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十、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六十、清陈焯编《宋元诗会》卷四十于朱熹名下俱载此诗。而旧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谢叠山《千家诗》卷一沿《记纂…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诗集注》卷九有《题伯时画顿尘马》(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3页)绝句一首.另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作《题伯时顿尘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诗云: 竹头枪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忽看高马顿风尘,亦思归家洗袍袴. 诗集注者任渊将此诗编在元祐三年(1088):"是岁山谷在史局,其春东坡知贡举,山谷与李公麟等皆为其属.……而《顿尘马》有‘亦思归家洗袍州’之句,为试院处作无疑."其后黄(瞀)《山谷年谱》亦说:"先生有此诗真迹题做《辗马》.今观诗句乃云‘忽思马欲顿风尘’,则是《辗马》无疑.蜀中见有石刻."(《四库全书》本)南宋孙绍远所编《声画集》、清代吴之振编《宋诗钞》、今人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均从此二人之说.但黄(瞀)仅就山谷亲书诗歌题目而云,并未说看到诗歌文本的真迹,不能据此说明此诗为黄庭坚所作,《年谱》提及的"蜀中石刻"情况也较为模糊,亦无法证明所刻定为山谷诗.  相似文献   

20.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群冰从西下 ,极目高兀。”句中“兀”之“”(“危高”义 )音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 6 1页注为“c敶”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 4 0 7页此字“按”云 :“当依《广韵》读慈切” ,不为无据。然而查阅现行各大辞书 ,并无此音。一、《说文·山部》(中华书局 196 3年版 190页下 ) :“ ,危高也。从山 ,卒声。”二、《康熙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2 13页 :“《广韵》慈切 ,《集韵》《韵会》《正韵》昨律切 ,并音谇(z挷)。”三、《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